中医古籍
  • 黄连枳壳汤

    《古今医统》卷三十六引《质疑方》:黄连枳壳汤处方

    川黄连3克 枳壳2.4克 当归2.4克 白芍药3克 茯苓 泽泻 青皮 槟榔各2.1克 木香1.5克(磨汁入)甘草1.2克

    制法

    上药哎咀,作一服。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消积行滞。治湿热痢疾。

    用法用量

    用水6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300毫升,空腹时温服。

    湿热积滞,初作炽迫,加大黄、朴消各6克;白痢,加吴茱萸(炮)1.5克;腹痛,倍芍药,加延胡索,泽兰叶;赤白兼下,加桃仁、滑石,归尾、陈皮各1.5克;下痢后气虚,后重不去,加升麻、川芎;痢久滑泻,二便流利,加粟壳、诃子、阿胶。

    摘录《古今医统》卷三十六引《质疑方》《症因脉治》卷四:黄连枳壳汤处方

    川黄连 枳壳 陈皮 甘草

    功能主治

    治湿热痢疾,湿火伤于气分,腹痛后重。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症因脉治》卷四《症因脉治》卷四:黄连枳壳汤处方

    黄连、枳壳、厚朴、陈皮、甘草、木通。

    功能主治

    积热泄泻,发热口渴,肚腹皮热,时或疼痛,小便赤涩,泻下黄沫,肛门重滞,时结时泻,右脉数大。

    用法用量

    煎8分,冲调六一散3钱。

    元气虚而积热又甚,应清者,加人参。

    摘录《症因脉治》卷四《医统》卷三十六引《质疑》:黄连枳壳汤处方

    川黄连1钱,枳壳8分,当归8分,白芍药1钱,茯苓7分,泽泻7分,青皮7分,槟榔7分,木香5分(磨汁入),甘草4分。

    功能主治

    痢疾初作,多由湿热,但下之后,即服此汤1-2剂,并无再作。

    用法用量

    《证治宝鉴》有厚朴,无木香。

    湿热积滞,初作炽迫者,宜下之,加大黄、朴消各2钱;血痢,加黄芩、地榆、川芎、桃仁各6分;白痢,加吴茱萸(炮)5分;腹痛者,倍芍药,加玄胡索、泽兰叶;赤白兼下者,加桃仁、滑石、归尾、陈皮各5分;赤痢久弱,下后未愈,去芩、连,加归尾、芍药、川芎、熟地黄、白术、阿胶珠各1钱;湿甚,小水少,加木通、泽泻、山栀、茯苓各5分;下后二便流利,惟后重不去,此气陷于下也,升麻、川芎提之;痢久气血两虚者,八物汤养之;痢久滑泄,二便流利,腹中清,加粟壳、诃子、阿胶之类涩之。

    摘录《医统》卷三十六引《质疑》
更多中药材
  • 处方山楂、枳实、大茴、吴萸、荔枝核。功能主治疝气。摘录《医学传灯》卷下......
  • 处方八角金盘(研吞)5克,琥珀(吞)5克,益母草15克,冬葵子10克,滑石10克,芦根30克,赤小豆30克,陈皮5克,甘草5克。功能主治利湿化痰,活血消瘀,清热解毒,缓急止痛。主痰阻血瘀。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董汉良方......
  •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解散处方人参、茯苓、甘草(炙)、陈皮(去白)、白术、藿香(去土),各一两。厚朴(去粗皮.生姜自然汁浸一宿.炒紫色)二两,半夏(汤洗七次)一两。炮制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四时伤寒,头疼壮热,感风多汗,及疗劳伤过度,骨......
  • 处方当归1两,白芍药1两,白茯苓1两,甘草1两,川芎半两,桂半两,柴胡半两,熟地黄1两。功能主治小儿泄泻,发热,手足梢疼。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三岁1钱,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不拘时服。摘录《普济方》卷三九五......
  • 处方金精石、银精石、阳起石、玄精石、磁石、石膏、滑石、禹余粮石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入金、银钳锅子内盛之,用盐泥固济口,以文、武火煅炼红透,放冷,研如粉,入水银半两,轻粉1钱,研令不见星子,却入余药,再研匀。功能主治癞病。用法用量令患人先洗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