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组成

    麻黄四两去节( 9g)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9g), 甘草二两炙(6g) ,石膏半斤碎、绵裹(18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

    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

    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

    方解

    本方证由表邪入里化热,热邪壅闭于肺所致。风邪外袭,卫表开合失司,故身热,无汗或有汗。热邪郁闭,肺失宣降,故咳逆气急,甚则鼻煽;热伤津液则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均为表里俱热之征。因热邪在肺,根据“火郁发乏”之意,治宜辛凉疏表,清热平喘。方中麻黄开宣肺气,以解表平喘,为君药;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热以生津,为臣药。二药一辛温以宣肺为主,一辛寒以清肺为主,相制为用,且石膏用量倍麻黄,辛寒大于辛温,使本方成为辛凉之剂。杏仁止咳平喘,与麻黄相配则宣降相因,以止咳平喘,为臣药。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为佐使药。与石膏相配,又甘寒生津,用治口渴。方中药仅四味,但配伍严谨,有宣、有清、有降,为清肺平喘之良剂。本方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而成,两方配伍虽仅一味之差,然立法、主治迥异,使辛温之剂变为辛凉之剂。两方同治身热而喘,但麻黄汤主治风寒束肺,肺气失宣之寒证实喘;本方主治风热袭肺或风寒化热,邪热壅肺之热证实喘。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表邪未解,邪热壅肺之咳喘之基础方。以发热,喘急,甚则鼻煽,苔薄黄,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2.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等属于热邪壅肺者。

    注意

    本方辛凉宣泄,清肺平喘,只宜于热邪壅闭于肺的实喘证,若系风寒及肺虚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喘咳,则不宜使用。

    方歌

    伤寒麻杏石甘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摘录《伤寒论》
更多中药材
  • 处方人参、黄耆(炙)、甘草(炙)、茯苓、升麻、甲片(炮)。功能主治痘疹元气虚弱,不能运毒,斑痕不化,不能起脓成浆。用法用量生姜为引,酒煎服。若见点时白头如(疒咅),元气虚弱,色不红活者,去山甲,加当归、红花。各家论述方中参、耆、炙草以补元气......
  • 处方黄耆、当归、僵蚕、白芍(炒)、防风、丹皮、桔梗、陈皮、甘草、糯米。功能主治小儿痘疹火症,在六七八九日,曾用凉血解毒之药,毒气稍退,颜色少淡者。摘录《幼科直言》卷二......
  • 处方槐角3钱,当归3钱,生地3钱,黄芩3钱,黄柏3钱,侧柏叶3钱,枳壳2钱,地榆2钱,荆芥2钱,防风2钱,黄连1钱,川芎1钱,生姜1钱,乌梅3枚。制法用鲜荷叶汁、炼白蜜为丸。功能主治清火疏风止血。主肠风下血,便后纯下清血,其疾如箭,肛门不肿......
  • 《博爱心鉴》:保元汤处方人参3克 黄耆9克 甘草2克 肉桂1.5~2克功能主治主痘疮气虚顶陷者。用法用量上药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片,煎至150毫升。不拘时服。备注方中肉桂原书无用量,现据《景岳全书》卷六十三补。摘录《博爱心鉴》《观聚方要......
  • 《博爱心鉴》:保元汤处方人参3克 黄耆9克 甘草2克 肉桂1.5~2克功能主治主痘疮气虚顶陷者。用法用量上药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片,煎至150毫升。不拘时服。备注方中肉桂原书无用量,现据《景岳全书》卷六十三补。摘录《博爱心鉴》《观聚方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