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清暑益气汤

    《脾胃论》卷中:清暑益气汤处方

    黄耆 苍术(泔浸,去皮)升麻各3克 人参(去芦)泽泻 神曲(炒黄)橘皮 白术各15克 麦门冬(去心)当归身 炙甘草各0.9克 青皮(去白)0.9克 黄柏(酒洗,去皮)0.6~0.9克 葛根0.6克 五味子9枚

    功能主治

    清暑化湿,益气生津。治平素气阴俱虚,又感暑湿,或暑湿耗伤气阴,身热而烦,四肢困倦,精神短少,胸满气促,肢体沉痛,口渴自汗,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

    用法用量

    上药哎咀。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脾胃不足者,少用升麻,少加柴胡;中满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参;口咽干者,加干葛;汗少者,黄耆减五分;心下痞者,少加黄连。

    备注

    方中人参、黄耆益气固表,苍术、白术健脾燥湿;黄柏、麦冬、五味子泻火生津,陈皮、青皮、泽泻理气渗湿;当归养血和阴;升麻、葛根解肌升清;甘草和中。配合成方,共奏清暑化湿,益气生津之功。

    摘录《脾胃论》卷中《温热经纬》卷四:清暑益气汤别名

    王氏清暑益气汤(《方剂学》)。

    处方

    西洋参 石斛 麦冬 黄连 竹叶 荷梗 知母 甘草 粳米 西瓜翠衣

    功能主治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治暑热耗气伤津。身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备注

    方中西瓜翠衣清暑涤热,生津利尿;西洋参、石斛、麦门冬、甘草、粳米益气养阴生津;黄连、知母、竹叶、荷梗清暑泄热。故适用于暑热耗伤气津证。

    摘录《温热经纬》卷四《温热经纬》:清暑益气汤组成

    西洋参(6g), 石斛(15g) ,麦冬(9g) ,黄连(3g) ,竹叶(6g) ,荷梗(15g),知母(6g) ,甘草(3g),粳米(15g) ,西瓜翠衣(30g)(原书未注用量)。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

    暑热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方解

    本方治证乃暑热内侵,耗伤气津所致。暑为阳邪,其性开泄,暑热伤人,易扰心神,伤津耗气,故见身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治宜清热祛暑,益气生津。方中用甘寒之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西瓜翠衣清热解暑,止渴利小便,共为君药。荷梗助西瓜翠衣清热解暑;石斛、麦冬助西洋参养阴清热,益胃生津,共为臣药。黄连苦寒泻火,以助清热祛暑之力;知母、竹叶清热除烦,共为佐药。甘草、粳米益胃和中,为使药。诸药合用,具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功,使暑热得清,气津得复,诸症自除。

    配伍特点:方中清补并用,既清热解暑,又益气养阴,有标本兼治之义。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夏月感暑,气阴两伤常用方。临床以身热汗多,心烦口渴,体倦少气,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中暑、小儿夏季热等属暑热气阴不足者。

    注意

    本方滋腻养阴之品较多,对暑热夹湿者,不宜使用。

    方歌

    王氏清暑益气汤,善治中暑气阴伤,洋参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襄。

    摘录《温热经纬》
更多中药材
  •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半夏补心汤处方半夏12克 宿姜10克 茯苓 桂心 枳实 橘皮各6克 白术8克 防风 远志各4克制法上九味,叹咀。功能主治温胃健脾,理气化饮。主脾胃虚弱,寒饮内停,脘腹胀满,悲忧不乐,夜多异梦。用法用量以水1升,煮取4......
  • 处方黄柏(炒)、黄芩(炒)、山栀子(炒)、半夏各等分。功能主治一切暑热毒,五心烦躁,口舌咽干。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煎服。摘录《校注妇人良方》卷七......
  • 《圣济总录》卷一一九:半夏酒处方半夏10枚。功能主治舌肿满口,气息不通,须臾杀人,急以手指刺破,溃出恶血,亦可用微针决破,次用此药。用法用量以苦酒1升,煮取8合,稍稍漱口,热含冷吐。半夏动人咽喉,以生姜汁解之。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九《圣惠......
  •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半夏饮处方半夏(汤洗)、麦门冬(去心)、赤茯苓(去皮)、白术、桔梗、青皮(去白)、前胡,各三分。厚朴(生姜制.炙.一两)。枇杷叶(去毛.炙)、防风,各半两。大腹皮(三分)。功能主治治风痰,心腹烦满呕吐,不欲饮食。用法......
  • 《外台秘要》卷八引《万全方》:半夏饮子处方制半夏12克 厚朴(炙)人参 白术 生姜(切)大枣各9克 粳米10克 橘皮6克制法上八味,细切。功能主治益气补中,降逆止呕。主胃反,饮食吐逆,水谷不化。用法用量用水800毫升,煎取400毫升,去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