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秦艽鳖甲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秦艽鳖甲散处方

    荆芥(去梗)、贝母(去心)、天仙藤、前胡(去芦)、青皮(去白)、柴胡(去芦)、甘草(炙)、陈皮(去白)、秦艽(去芦.洗)、鳖甲(去裙.醋炙),各一两;干葛二两(焙),白芷、肉桂(去粗皮)、羌活,各半两。

    炮制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男子、妇人气血劳伤,四肢倦怠,肌体消弱,骨节烦疼,头昏颊赤,肢体枯槁,面色萎黄,唇焦口干,五心烦热,痰涎咳嗽,腰背引痛,乍起乍卧,梦寐不宁,神情恍惚,时有盗汗,口苦无味,不美饮食;及治山岚瘴气,寒热往来,并能治之。

    常服养气血,调荣卫,解倦怠。

    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稍热服,不拘时候,酒调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卫生宝鉴》卷五:秦艽鳖甲散处方

    柴胡 鳖甲(去裙襕,酥炙,用九肋者)地骨皮各30克 秦艽 当归 知母各15克

    制法

    上药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

    滋阴养血,退热除蒸。治虚劳阴亏血虚,骨蒸壮热,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困倦盗汗。

    用法用量

    每次15克,用水200毫升,加青蒿5叶,乌梅1个,煎至140毫升,去滓,临卧、空腹各一服。

    备注

    方中鳖甲、知母、当归滋阴养血,秦艽、柴胡、地骨皮、青蒿清热除蒸,乌梅敛阴止汗。诸药合用,既能滋阴养血以治本,又能退热除蒸以治标。临床上常用于结核病的潮热,温热病后期阴亏津伤,余热未尽,以及原因不明的长期反复低热属于阴虚型者。

    摘录《卫生宝鉴》卷五近元·《卫生宝鉴》:秦艽鳖甲散组成

    柴胡、鳖甲、地骨皮各一两(各30克),秦艽、当归、知母各半两(各15克)。

    用法

    上药研末,每用15克,水煎服。

    功效

    滋阴养血,清热除蒸。

    主治

    骨蒸潮热,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口干咽燥,夜寐盗汗,咳嗽困倦,脉细数。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肺结核、围绝经期综合征等病症。

    1.肺结核:对照组35例采用抗痨治疗,治疗组40例在常规抗痨基础上加用秦艽鳖甲散配合百合固金汤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疗效评定标准以咳嗽、咳痰、发热、盗汗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痰菌转阴,胸片提示肺部病灶基本吸收,未遗留空洞为治愈。结果:治疗组患者盗汗、发热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中医临床研究》2014年第2期)

    2.围绝经期综合征:以秦艽鳖甲散为主治疗52例,与坤宝丸治疗26例对照,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31%,优于对照组80.77%。(《河北中医》2009年第8期)

    方解

    秦艽鳖甲散是为感受风邪,失治传里,变生内热,耗损阴血以致骨蒸劳热之证而设。方中鳖甲、知母滋阴清热,佐以秦艽、柴胡解肌退热,地骨皮、青蒿清热除蒸,诸药合用,标本兼顾。用治阴虚盗汗脚热之症,以午后潮热、两颧发红、夜寐盗汗、形瘦口干、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现代研究

    临床报道还有用于治疗阴虚盗汗、手术后虚热。

    方歌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摘录近元·《卫生宝鉴》
更多中药材
  • 处方朱砂1钱,明雄1钱,全蝎1钱,薄荷1钱,明天麻1钱,天竺黄1钱,黄连1钱,大黄1钱,栀子1钱,半夏1钱,胆南星1钱。制法上为细末,水泛为丸,朱砂为衣,如小米大。功能主治小儿胃肠积热,惊风抽搐,夜睡不安,大便闭结。用法用量小儿1日服12丸......
  • 《医学集成》卷三:保元丸处方当归1两,枳壳1两,独活1两,防风1两,前胡5钱,麻黄5钱,大黄5钱。制法炼蜜为丸。功能主治小儿风入脊髓,致患龟背。用法用量米汤送下。摘录《医学集成》卷三《中国医学大辞典》:保元丸处方龙骨2两,牡蛎(煅)2两,沙......
  • 《重楼玉钥》卷上:保元丹处方稻草不拘多少。制法密扎成把,候冬日放露天粪缸内,至春分取起,于长流水洗净污秽。置屋上,任日炽雨淋雪压,愈陈愈妙,再将草烧成黑灰,为末,每两加冰片3分,和乳极细。功能主治牙疳久不愈者。用法用量吹患处。摘录《重楼玉钥......
  • 处方黄耆(炙)2钱,人参1钱,川芎8分,木香8分,当归8分,肉桂3分,甘草(炙)5分。功能主治痘疮起胀时,气血俱虚,顶陷色白者。用法用量加酒半杯同水煎,和人乳半杯温服。气不虚,去木香;血不虚,去当归、肉桂;气血弱甚者,加鹿茸1钱。各家论述此......
  • 处方人参、黄耆、甘草、当归、淮熟地、川芎、枸杞子、山楂。功能主治痘疹气血两虚,囊薄色淡,身凉体静,顶平顶陷,浆清皱软者。用法用量上加生姜2片,炒糯米百数粒,水煎服。摘录《救偏琐言》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