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泻白散别名

    泻肺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处方

    地骨皮 桑白皮(炒)各30克 甘草(炙)3克

    功能主治

    清泻肺热,平喘止咳。治肺热壅盛喘咳,甚则气急,皮肤蒸热,发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用法用量

    上锉散。入粳米一撮,水300毫升,煎200毫升,食前服。

    注意

    外感风寒咳嗽,或虚寒性咳嗽均不宜使用。

    备注

    方中桑白皮清肺热,泻肺气,平喘咳;地骨皮泻肺中深伏之火,对于阴虚有热者尤宜;甘草、粳米养胃和中。四药合用,清热而不伤阴,泻肺而不伤正,使肺气清肃,则咳喘自平。

    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配方组成

    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各15克);甘草炙,一钱(3克)。

    用法用量

    上药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

    肺热咳喘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方解

    本方证乃肺有伏火,肺失清肃所致。肺主气,宜清肃下降,肺有伏火,则气逆不降而为喘咳;肺合皮毛,肺热外蒸皮毛,则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象细数是热邪渐伤阴分之候。治宜清泻肺中郁热,平喘止咳。方中桑白皮甘寒入肺经,清泄肺热,止咳平喘,为君药。地骨皮甘寒,直入阴分而泻肺中伏火,为臣药,君臣相合能清泻肺火,使热清气降,蒸热咳喘之证自除。所用桑白皮、地骨皮均为平和之品,其不用芩连之苦寒,乃针对小儿稚阴之体,防其过寒伤正。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培土生金,共为佐使。四药合用,清中有润,泻中有补,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治其标,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其本,而是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对小儿“稚阴”之体具有标本兼治之功,与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的生理特点非常吻合。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是治疗肺热咳喘的常用方,药力平和,尤宜于正气未伤,伏火不甚者。临证以咳喘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泻白散常用于治疗小儿麻疹初期,肺炎初期、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百日咳等属肺有伏火者。

    3.使用注意:风寒咳嗽或肺虚喘咳者不宜使用。

    方歌

    泻白桑白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泻肺清热平咳喘,又可和中与健脾。

    摘录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更多中药材
  • 《金匮要略》卷中:半夏麻黄丸处方半夏 麻黄各等分制法上二味,研末,炼蜜和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通阳化饮。主水饮内停,心阳被遏,心下悸动者。用法用量饮服3丸,日三服。备注方中麻黄通太阳以泄水气;半夏蠲饮消水。二味相配,共奏通阳化饮之功,阳通饮......
  • 处方半夏三枚,生用厚朴二钱,茯苓二钱,生姜三片,加【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蘖、黄芩、山栀,各二钱半。功能主治治伤寒杂病,热毒烦闷,干呕口燥,呻吟喘满,阳厥极深,畜热于内,传为阴毒,腹满呕吐或欲作利者。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煎热服......
  • 处方黄连(去须)半两,黄柏半两,黄芩半两,大栀子半两,半夏3枚,厚朴3钱(锉),茯苓(去皮,锉)。功能主治火热狂躁,喘满,或腹满呕吐,或欲作利者。用法用量水1盏半,加生姜3片,煎至半盏,绞汁温服。摘录《直格》卷下......
  • 处方未生毛小鼠(捣烂,搭在壁上风干,焙黄香,研细)5钱,土鳖虫(灰)5钱,钻粪虫(灰)5钱,白占5钱。功能主治风癞。用法用量掺之。摘录《解围元薮》卷四......
  • 处方半夏2两,天南星1两,皂角(炙)2两,白附子1两,白矾1两(生)。制法上为细末,生姜汁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风痰。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生姜汤送下。摘录《医方类聚》卷二十三引《医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