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妊娠高血压中医诊疗技术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多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临床表现为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昏迷,常并发肝、肾、心、肺等脏器的衰竭及影响胎盘功能。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子肿”、“子晕”、“子痫”的范畴。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责之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泛于肌表;或素多抑郁,气机不畅,加之孕后胎体渐长,有碍气机升降,气滞湿停,溢于肌肤发为水肿,此即为子肿。脏气本虚,孕后母体阴血下聚冲任养胎,阴分必亏,阴不潜阳,肝阳偏亢,上扰清窍;或妊娠中期后,胎体渐大,影响气机升降,气郁犯脾,脾虚湿聚,化为痰浊,肝阳挟痰浊上扰清窍则出现头目眩晕、头痛、视物昏花,此即为子晕。若阴血虚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或夹痰火上扰,蒙蔽清窍,而有动风、抽搐发为子痫。本病以脏腑虚损、阴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

    辨证论治

    1.脾虚

    [证候]妊娠中晚期,面目及下肢浮肿,甚或遍及全身,肤色淡黄或白,皮薄而光亮,按之陷不起;伴倦怠无力,或胸闷气短,懒于语言,口淡无味,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胖有齿痕,苔薄白或薄腻,脉缓滑。

    [治法方药]健脾除湿,行水消肿。白术散加减。若肿势明显,加猪苓、泽泻、防己;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者加党参、黄芪。

    2.肾虚

    [证候]妊娠中晚期,面浮肢肿,下肢尤甚,甚或外阴、小腹均肿,皮薄而光亮,按之凹陷,即时难起;伴面色晦暗,下肢逆冷,腰酸无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治法方药]补肾温阳,化气行水。真武汤加减。心悸气短者,加葶苈子、远志;腰痛甚者加桑寄生、续断;便溏加白扁豆、莲子。

    3.气滞

    [证候]妊娠中晚期,先由脚肿,渐及于腿,皮色不变,随按随起;行走艰难,头晕胀痛,胸闷胁胀,或脘腹胀满,纳少,尿少;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方药]理气行滞,除湿消肿。天仙藤散加减。若肿势较重、腹胀纳呆,加茯苓、白术、大腹皮;肺气壅塞、气逆面肿加桑白皮、桔梗;胸胁胀痛、情志不畅加柴胡、佛手。

    4.阴虚肝旺

    [证候]妊娠中晚期,头晕目眩,耳鸣作响;颜面潮红,心悸怔忡,夜寐多梦,易惊,胸胁胀痛;舌红或绛,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方药]滋阴养血,平肝潜阳。杞菊地黄丸加减。热象明显者,酌加知母、黄柏;视物不清者,加草决明、白蒺藜;口苦心烦者,加竹茹、黄芩;有动风之兆者加羚羊角。

    5.脾虚肝旺

    [证候]妊娠后期,面浮肢肿逐渐加重,头昏头重如眩晕状,胸胁胀满;伴神疲肢软,纳少便溏;舌胖有齿痕,苔腻,脉弦滑。

    [治法方药]健脾利湿,平肝潜阳。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若肿甚,加猪苓、泽泻;若胸闷呕恶者,加旋覆花。

    6.肝风内动

    [证候]妊娠后期,头痛、眩晕,突发四肢抽搐,两目直视,牙关紧闭,甚至昏不知人;颜面潮红,心悸烦躁;舌红苔薄黄,脉细弦而数。

    [治法方药]滋阴潜阳,平肝息风。羚角钩藤汤加减。喉中痰鸣加竹沥、天竺黄、石菖蒲;昏迷不醒、病情危重者加服安宫牛黄丸。

    7.痰火上扰

    [证候]妊娠晚期,产时或新产后,头晕头重,胸闷泛恶,猝然昏不知人,全身抽搐,气粗痰鸣,多有水肿;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方药]清热开窍,豁痰息风。牛黄清心丸。

    中成药

    1.济生肾气丸:每次一丸,每日两次,口服。适用于肾虚证。

    2.知柏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两次,口服。适用于阴虚肝旺证。

    3.复方罗布麻片:每次两片,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妊娠高血压。

    4.牛黄清心丸:每次9克,每日两次,口服。适用于痰火上扰证。若喉中痰鸣,可用竹沥水送下。

    5.安宫牛黄丸或局方至宝丸:每次一丸,每日一次,溶化灌服。适用于肝风内动,痰火上扰之昏迷抽搐发作之时。

    经验方

    1.术芪砂仁汤

    [药物组成]党参、炙黄芪各24克,焦白术15克,甘草6克,苏梗9克,冬瓜皮24克,砂仁、生姜皮各5克。

    [适应证]主治脾虚妊娠水肿。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剂。

    2.地参滋阴方

    [药物组成]生地黄20克,沙参12克,枸杞子12克,麦冬12克,川楝子10克,桑寄生15克,白芍15克,丹参15克,石决明30克。

    [适应证]治肝肾阴虚型妊娠高血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剂。

    3.止抽散

    [药物组成]羚羊角粉1.5克,地龙30克,天竺黄12克,郁金12克,琥珀9克,黄连10克,胆南星12克。

    [适应证]主治子痫。

    [用法用量]研末口服,每日3克,每日3~4次。

    4.止晕方

    [药物组成]当归9克,白芍9克,天麻6克,钩藤9克,朱茯神12克,远志6克,白薇9克,桑寄生12克,羚羊粉(分冲)1~2克。

    [适应证]主治先兆子痫。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3剂。

    适宜技术

    1.敷贴法

    珍珠母、槐花、吴茱萸各等量,米醋适量。将前三味药研成粉末,过筛,贮瓶密封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以米醋调和如膏状,分别敷于病人脐孔及双侧涌泉穴,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10次为一疗程。用于治疗妊娠高血压。

    2.针灸法

    (1)体针

    ①取风池、内关、太阳、太冲穴,平补平泻法,用于治疗阴亏肝旺者。②取人中、涌泉穴,行重刺激,继而针刺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合谷、曲池、中脘,予中等刺激,留针20分钟。治疗子痫。③针刺内关、风池穴,中等刺激。治疗子肿。

    (2)耳针

    交感、皮质下、神门、心、肝、脾、肾、耳尖、耳背沟。每次取4~6穴。耳尖及耳尖及耳背沟用三棱针放血,其余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3.推拿疗法

    (1)抹桥弓各50次,抹前额20次,按揉印堂、攒竹、太阳、睛明、百会各50~100次,自额角发际起由前向后推擦颞部30次,在头顶自前向后进行节律性地反复叩击,拿颈椎两侧3~5次,自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到第一胸椎按揉一分钟,自足底涌泉穴向足趾方向施以擦法,以擦热为度,按揉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各30次。治疗妊娠高血压。

    (2)取人中、内关、风池、太冲、大迎、阳陵泉、百会、太阳。操作方法:掐人中醒后止;按内关3分钟;拿风池5~10次;按揉太冲两分钟。牙关紧闭,加按揉大迎两分钟;抽搐不止,加按揉阳陵泉两分钟;头痛头晕甚者,加按百会两分钟,揉太阳两分钟。

    4.催嚏开窍法

    取牙皂3克,细辛0.9克,麝香0.3克。制法:共研极细末备用。用法:用芦管或自制吹管盛药粉,轻吹鼻孔数次即可苏醒。醒后,如痉症仍发作,可煎服排风汤:白术3克,白鲜皮3克,麻黄1.5克,杏仁6克,川芎1.5克,云苓3克,甘草0.6克,当归6克,独活1.5克,防风6克,大枣5枚,生姜3片。此方适于妇娠痫症昏迷不醒,复苏后再用汤剂调理。

    5.擦牙开噤法

    取黄蜡、麻黄、枯矾各等份。制法:上三味先研麻黄,枯矾,然后将黄蜡入内共研,备用。用法:急用时取适量隔热溶化,涂于洁净纱布上,揩搽患妇牙关。本法适宜于子痫,症见牙关紧闭,痰声辘辘,不省人事。

更多中药材
  • 柴胡、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虐。采收加工除去杂质和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药材性状:跟较细,圆锥形,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跟头处多具细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裂平坦,不显纤维性,......
  • 党参能益气养血、健脾、补肺生津,跟人参有类似的功效,但是药性平和,它补气而不上火,补水而不生湿,养血而不滋腻,所以还有个小人参的称号。正因为它的药性平和,所以跟各种不同药物的搭配都能起到不同的作用。党参配黄芪,适合虚咳气喘、易疲劳、抵抗力差......
  • 一、天麻富含天麻素、香荚蓝素、抗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其性辛温、无毒,有抗气绝、抗风湿、镇静、镇痉、镇痛、补虚、平肝吸风的功效,功能主治平肝吸风止痉。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抽搐、破伤风、头昏眼花、神经衰弱、风寒失痹、小儿经风等症。临床......
  • 它健脾主要是对于脾阴不足和胃火比较旺的人,另外对于慢性腹泻、慢性胃肠功能不好,它还有健脾止泻的作用。除了健脾,山药对一些肺气虚、肺阴虚也有帮助,通常可以用淮山搭配莲子、百合、玉竹来作为食疗清补。除了这些,山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滋养肾阴......
  • 一、可以清热解毒,甘草在中药里有调和百药的作用,就是很多有毒的药物,吃的时候可以加以甘草来缓解毒性。二、清热,它可以祛痰止咳,像甘草合剂就是以甘草为主来提取的一些有效成分。三、缓急止痛,缓急止痛是针对一些肌肉痉挛性的疼痛,《芍药甘草汤》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