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妙用乌梅治验二则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案1刘某,女,42岁,2003年11月初诊。患者3月前曾患感冒发热,病后形瘦乏力,胃纳不佳,西医诊断为消化功能障碍,服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之类,效果不佳。刻诊:面色少华,胃中时有灼热,食欲不振,头昏乏力,大便量少不爽,小便短。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无力。辨证属气阴两虚,胃阴不足,肝木乘土,运化失常。治以益气养胃,柔肝助运。处方:党参12克,生黄芪15克,乌梅10克,生麦芽12克,枸杞子12克,鸡内金12克,金石斛9克,黄连5克,神曲9克。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精神好转,饮食增进,食后胃中无灼热感,药已见效。前方加麦冬12克,白豆蔻6克再进5剂,诸症悉平。

    按:本案立方用药,妙在方内加入乌梅一药。乌梅味酸性平,入肝、脾、肺、大肠经,有收敛生津止渴、安蛔止痛之功。近年来笔者常用乌梅配合益气和胃、养阴生津、理气止痛药治疗消化功能不良,取得很好的疗效。

    纵观历代医家,对乌梅之用评价甚高,叶天士善用乌梅治胃阴虚,肝郁脾虚之症。他认为“凡醒胃、养胃及治胃病,必先制肝”。“治胃应重视养胃”,“乌梅味酸,且禀木气最全,花于冬而实于夏,得少阳生气而成”。故为制肝、柔肝、养胃生津之良药。本案患者病已久,消化功能障碍,笔者在用参芪及消导之品的基础上,用乌梅之味酸,以图酸甘化阴,共济养胃,调和中焦,柔肝助运,故效甚捷。

    案2李某,女,54岁,2007年5月初诊。患者诉其患慢性胆囊炎3年,近来常有发作。治以疏肝理气,有小效,但总未能彻底好转,常感右上腹隐隐钝痛,口干喜饮,大便数日一解,色黄。观其舌红苔黄腻,脉弦而滑。属湿热挟滞,壅结肝胆。治以清化湿热,利胆通腑。处方:茵陈20克,乌梅9克,生大黄9克(后下),木香6克,佛手9克,鸡内金10克,川楝子9克,延胡索10克,山楂10克,甘草5克。3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病情稍安,仍上腹痛不休,思之再三,方内酌加乌梅10克,5剂,水煎服,日1剂。药后腑气得通,小便转清,右上腹钝痛已解,嘱以上方继服10剂,后病未再复。

    按:近代医学研究,乌梅有收缩胆囊作用,可促进胆汁分泌,故本案二诊加乌梅一味,取其利胆止痛作用,故获效。

更多中药材
  • 这个是马先生四十二岁,他的表现是什么呢?喉咙里面总是觉得有东西,就是喉咙有异物感,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有好些年了。用咽炎的方式治,但治了很久,这个症状呢还是不怎么改善。然后他还有一些兼见症状,胸闷、腹胀、暧气,比如说他感觉是什么呢?整个这一......
  • 我讲的病例是赵女士,三十岁,那么她的表现是什么呢?头晕、耳鸣,眼睛发胀,其实头也胀痛。还有视物昏花,这眼镜模糊发干发涩,看东西模糊,然后烦躁易怒,口干口苦。那么她什么问题啊?肝阳上亢,当肝郁气结日久,肝郁之后就化火,肝阳和肝火还有什么区别?......
  • 因为我们这个阳气它的变化是根据四季来走的,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么一个过程。春天的阳气开始滋生,夏天呢达到至盛,到了秋天阳气开始收敛,到冬天的时候,阳气闭藏,就当春夏的时候阳气旺盛,这个时候补阳气就会事半功倍。第二点什么呢?尤其到夏天......
  • 大家好,今天我们讲一个医案,这是一个气虚的患者,这个气虚主要是脾气虚,其实气虚包括好多种脾气虚、肺气虚、心气虚啊,但总的来说还是以脾气虚为主。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嘛,当他虚了之后,整个人体一身之气也就虚了。李先生三十岁,比较年轻,虽然年轻......
  • 第一个我们现在最多的就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来的,关于烦躁啊、郁闷啊,想的事特别多呀。那么这个问题呢在中医讲的什么属于叫肝阳上亢,肝火上炎都会出现什么头晕的反应。第二个生活习惯,比如熬夜为什么会头晕呢?我们头晕有很多原因,有气虚、血虚、湿热、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