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治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案

    熊兴江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王某,男,9岁。2010年6月1日初诊。患者躁动伴睡眠惊恐3年余。家长于3年前发现患儿注意力不集中,躁动不安,右侧面颊肌肉抽搐,不自主做挤眉弄眼动作,手中持物玩耍不停(包括刀、针等锐器),曾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儿童多动症”,予中西药物治疗,服祛风解痉(含乌梢蛇、全蝎等)中药数剂疗效不明显。刻下症见:坐立不安,手足躁动不停,乏力,走数百米即疲倦不支,休息后缓解,脾气急躁;头目不清,平素经常流大量鼻血,晨起口苦,口干欲饮冷,刷牙恶心,咽干,胸闷憋气明显,时常叹息;胃纳差,入睡困难,早醒,噩梦,每晚有人陪伴后方能安然入睡;手足心奇热,冬天睡觉脚亦不覆被;大便略干,小便黄;舌淡红,苔薄白,左脉弦滑,右脉少力。西医诊断:儿童多动症、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诊断:痉证、不寐。证属少阳阳明合病,肝火扰心,心神不宁,气津亏虚。治法:和解少阳,清解阳明,清肝泻心,益气生津。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生石膏,处方:柴胡12克,黄芩12克,制半夏10克,党参15克,生姜3厚片,红枣5枚(切开),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桂枝5克,茯苓30克,生大黄10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10克。3剂,水煎服,每日1剂。嘱患者做心电图、脑电图检查。

    6月6日二诊:药后电话复诊,患者躁动减少明显,能安静看电视或学习1小时,右侧面颊肌肉抽搐未作;惊惧噩梦消失,自行入睡;胸闷憋气、乏力、口苦、口干饮冷消失,刷牙不恶心;纳增,体力增,大便畅;新增咽部堵塞感。拟上方去大黄,加厚朴6克、苏叶10克,并嘱患儿家长若大便稀则生石膏减至15克,若口干渴、便秘则生石膏加至45克,再进5剂以巩固疗效。

    患者共服用汤药20余剂,诸症大减,鼻衄未作,小动作基本消失,注意力集中,可安静看书2小时;停药后面颊肌肉抽搐发作1次,持续半小时后消失。后嘱咐患者每周服2剂中药以巩固疗效,目前仍在进一步随访中。

    按:患者一侧面颊肌肉抽搐为少阳经循行部位,其不适主诉均为典型少阳经柴胡药证;躁动不安,睡眠噩梦惊惧,为龙骨、牡蛎药证;容易大量流鼻血,口干欲饮冷,手足心奇热为石膏药证;乏力明显,脉搏少力,可能与少阳阳明火热耗气伤阴有关,为党参药证。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患者阳明热盛证明显,但舌质不红,舌苔不黄,可能提示舌红苔黄并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以及石膏药证的必见指征。

更多中药材
  •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调节饮食,这是最不花钱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用药期间干锅烧烤,路边摊小吃,烟酒辛辣,通通需要忌口,平时啊,可以选择一些既清淡又有营养的容易消化的食物。第二,就是需要调节情志,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一些事情,让自......
  • 第一,我们胃痛,胃胀,两胁胀痛,嗳气,生气的时候加剧疼痛,与情绪相关的胃部症状,那么一般与肝气郁结,肝横逆犯胃它是有关系的,这个时候需要疏肝和胃来进行调理。第二,吐酸,夫酸者肝木之位,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盛,故为酸也。明代宫廷贤的论......
  • 今天就来和大家说一说归脾丸的其他的作用。归脾丸是中药著名的一个方剂,它的主要成分是党参、白术、黄芪、甘草、当归、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木香、大枣等等的组成,它的作用是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所以它主要治疗的是心脾两虚,和脾不血,主治心慌、......
  •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个古方,用来解决脾虚脾湿、脾寒、脾积以及肝郁克脾等等的问题。这个古方其实就是实皮散,它是由槟榔、茯苓、白术等等组成的,可以健脾利水,解决脾虚脾湿的问题。其中呢,槟榔破积,降气行滞,作用于胃和大肠经,并且有降气行水的作用。茯......
  • 那么痰湿体质的人身体有什么特征呢?第一:腹部松软,赘肉比较明显。第二:舌苔厚,容易口干口苦。第三:皮肤出油比较多,容易出汗。第四:倦怠多思,少言懒动。大家发现有上述这些典型的特征以后,或许暗示你也存在着水湿之气比较重的问题,建议要及时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