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论辨证论治十法(2)

    赵法新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剂型合宜

    中药剂型,多种多样,古有汤、丸、散、膏、丹,今又发展有胶囊、颗粒、冲剂、片剂、注射剂等更多剂型。剂各有特长,病也多样,人各不同,力求合宜,优势互补,药力才能发挥最大效用。所以,要求剂型与疾病、个人都要合宜。盖汤者,荡也,力大、效猛,犹扫荡之势,多用于初诊、急病、重症,具稳、准、狠的优势;丸者,缓也,崩解慢,吸收缓,效力续,方便快捷,故适用于慢病、缓症的恢复期;散者,散也,弥散快,起效速,最适宜胃肠病及小儿;膏者,剂也,内服为滋膏,滋补之剂也,外用为膏药,径捷效速,直达病所,外治是也;丹者,剂也,按成方配制,颗粒或粉末状,名贵内服之丸,称丹,如小金丹,疮疡外用之粉末亦称丹,如三仙丹、红升丹、白降丹;胶囊者,药被食用胶包裹,以防气味之外泄,亦具丸散特点,方便卫生、含量标准;冲剂、颗粒,皆开水冲调、内服之剂,亦具汤剂之犹点,起效快捷,携带方便;片剂者,精制质纯,量准方便,可与丸剂媲美;注射剂,为目前最精制之剂型,质纯量准,为急救独辟蹊径。总之,应因证、因药、因人而优选最适宜的剂型,才能发挥最大效用。

    煎服用法

    中药汤剂煎煮方法《医学源流论》:“煎药之法,最宜深究,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又说:“大部发散之药及芳香之药,不宜多煎,取其生而疏荡;补益滋腻之药,宜多煎,取其熟而停蓄。此其总诀也。故方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药必无效。”足见汤剂煎煮方法之重要。汤剂是中医临证用药的主要剂型,具有力大功专、起死回生、扫荡祛邪、权变加减、量身定做、方证合宜、无可替代之优势。其质量把握是多方面的,其中,与饮片炮制、煎煮方法、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用水用具等关系至为密切。因而,历代医药学家都很重视,几千年来,一直沿着“多溶出少耗散”的主轴代有发展。

    至今韩国煎药机已引进10年,风靡一时,虽有诸多优点,但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医药理论。传统中药煎煮方法、用具多有不便,尤其不能保留其芳香挥发成分。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修订《煎药房管理规定》,提出“煎药机应符合中医药理论、在常温下进行、应煎两次。材质规定为陶瓷、不锈钢。”但二代煎药机虽改两煎,不够理想,余无大变,仍是在高压、高温下进行。为此,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于2007年拨专款立题“中药煎服方法研究”,通过文献理论整理研究,撰《古今中药煎服方法述评与机具设计思路》,设计了《实验研究方案》,以银翘散等四个经典方为代表,考查煎煮器具、时间、次数、火候及挥发油、药材粒度等对汤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其结果证实有显著影响。对汤剂中有效成分含量较高者,优选出:①用具:“密闭冷却回流煎药壶”;②煎煮次数:2~3次;③煎煮时间:头煎30分钟,二煎40分钟,三煎30分钟,称“三四三”煎药法;④浸泡时间:凉水浸泡30~60分钟至透;⑤药材粒度:颗粒(绿豆大);⑥火候:文火令小沸。

更多中药材
  •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谭某某,女,62岁。2007年12月9日初诊。患者自述眼部水肿已有半年,偶有下肢肿,西医检查肝肾功能均为正常,眼睛经常流泪,夜间睡眠不实,梦多,白天嗜睡,睡醒则汗出,喜饮,素来脾气急躁。食可,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胖大而......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急性并发症。当糖代谢紊乱发展至脂肪分解加速,血浆酮体浓度超过正常时形成酮症,当酮体积聚而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时临床上称为酮症酸中毒。以严重脱水、呼气有烂苹果味、酮症、血糖明显增高、后期昏迷为特点。多见于2型糖尿......
  • 蒋玉清 安徽省亳州市华佗中医院闫敏,女,35岁,2011年8月6日初诊。恶心呕吐8月余,饭后即吐,饮水也即吐,夜间从鼻中流水,量多。经中西医治疗无效。刻诊:饭后饮水即恶心呕吐,打嗝即吐,夜间鼻中流清水,消瘦,纳差,大便头干,日4~5次,尿频......
  • 牛群 甘肃省庄浪县杨河乡卫生院 孙芳芳 甘肃省庄浪县赵墩乡卫生院胃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仓、气血之海,与脾合称为“后天之本”。胃之受纳腐熟功能正常,表现为食欲如常,舌苔淡白,面色荣润,脉象不浮不沉、从容和缓、节律一致......
  •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编者按:阎艳丽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河北省第二批中医药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40余年,临床善以经方化裁治疗百病,其学生总结其运用经方治验五则,本版今起陆续介绍。陈某某,女,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