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田淑霄治皮肤病医案二则

    王兵 颜琳琳 河北医科大学扁鹊医学社

    案1小儿湿疹

    魏某某,男,5岁,2009年5月2日初诊。

    周身湿疹已经5个多月,瘙痒,流黄水,大便偏干,纳呆,手足心热,舌红,苔白,脉数。处方:紫草15克,槐花15克,地榆18克,薏苡仁10克,苍白术各6克,宣木瓜8克,黄柏5克,党参8克,茯苓8克,生甘草6克,僵蚕8克,蝉衣4克,丹皮8克,鸡内金8克,砂仁5克。7剂,水煎服。

    上方共服14剂,症减,黄水基本已经不流,瘙痒减轻,继以上方去党参、茯苓、生甘草、鸡内金、砂仁,加玳瑁10克,赤芍8克,乌梢蛇6克,苦参6克,虎杖6克,地肤子7克,蛇床子7克,白鲜皮7克,白蒺藜7克,火麻仁10克。调治半月而愈。

    按:湿疹多为湿热浸淫或兼风热外袭所致,成年人、婴幼儿皆可发生,病程缠绵,易于反复,治疗起来颇为棘手。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田淑霄临床对于本病的治疗颇有心得,尤擅于治疗婴幼儿湿疹。此案小儿湿疹,纳呆,大便偏干,苔白,脾虚征象明显,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加之小儿乃为纯阳之体,湿停日久容易化热而成湿热弥漫之势,而且湿热蕴伏,又易招致风邪侵袭,如此风湿热相合,发于肤表,遂发湿疹瘙痒流水。故而首诊清热利湿,祛风凉血与补脾益气,健运化湿之药相合为用,而二诊时,脾胃之气得复,故而去掉党参、茯苓、炙甘草、砂仁等补益脾胃之药,加入玳瑁、赤芍、苦参、虎杖清热解毒凉血,地肤子、蛇床子、乌梢蛇、白蒺藜祛风止痒,以增清热凉血,利湿解毒之力。田淑霄不囿陈法,药随证变,灵活加减,故能获效。

    案2荨麻疹

    赵某某,女,26岁,2009年5月11日初诊。

    自述患荨麻疹已经半年,不定期发作,色红,瘙痒,凸起成片,全身各处散发。月经正常,末次月经5月5日。纳眠可,二便调。舌尖红,苔稍黄,脉滑。处方:黄芪20克,党参20克,当归20克,生地10克,紫草30克,槐花30克,丹皮15克,赤芍15克,防风10克,乌梢蛇10克,荆芥10克,僵蚕12克,蝉衣6克,浮萍4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丹参15克,地肤子10克,蛇床子10克,白鲜皮10克,白蒺藜10克。7剂,水煎服。

    药后,瘙痒有所缓解,皮疹范围缩小,继服三周之后,未来治疗,后因他病来诊,询之至今未发。

    按:《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案患者荨麻疹已经达半年之久,乃为气血不足,肌表失于荣养固护,风邪外袭,正气无力抗邪外出,以致风邪羁留血分不去,且有化燥生热之象。舌尖红,苔黄即是明证。前人有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而投以党参、黄芪、当归、生地补气养血。气血生,燥能濡,风邪自散。再者气血不足日久,往往导致气滞血瘀,瘀滞久蕴而能生热,药用丹皮、赤芍、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化瘀,凉血行血,紫草、槐花清热解毒。风邪正盛,急投大量祛风止痒之药,诸如僵蚕、蝉衣、防风、荆芥、乌梢蛇之类。其中乌梢蛇能搜风通络止痒,对于本病尤宜。另外田教授还习用地肤子、蛇床子、白鲜皮、白蒺藜等引药达表,增强祛风止痒之效。全方标本兼治,气血共调,故能取效于数剂之间。

更多中药材
  • 这个咽喉炎呢,有哪几个表现呢?第一个呢就是咽痒,咳嗽,有些患者就是嗓子特别干,有些就是特别容易受刺激啊,冷空气也好,或者是这个有一些气味也好,你就会刺激得特别咳嗽,而且咳嗽的比较厉害,一般咳嗽厉害呢,痰都特别少。这样的患者有许多呢,就会去做......
  • 大家好,耳鸣呢是我们临床非常常见的一个症状,中医认为耳鸣啊,跟耳聋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就是轻的患者我们叫做耳鸣,重的就会出现耳聋,听力减退。耳鸣呢,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尤其在一些老年人,耳鸣这个病呢还是应该引起大家注意。耳鸣呢一般有这样......
  • 不少患者啊,都有这个后背疼的表现,有的患者除了后背疼之外,包括颈部疼,头疼,还有一些腰疼等等。是不是得了冠心病?其实真有这样的病例,后背疼可以是冠心病,但是呢,所以说要做一个心电图排查就可以了,颈椎病可以后背疼吗?也可以,所以说这个后背疼啊......
  • 前几天在门诊的时候呢,接诊了一位胆汁反流病的患者,嗯,来找到我的时候呢,说很多医院都去看了,药也吃了挺多啊,就是总是治疗效果不好啊。我觉得这个病人也挺复杂的,我就看了一下他服用的药物啊,结果我一看他的药物呢,主要是这个啊,我们叫拉唑一类药物......
  • 所谓的阴阳两虚就是你既有阴虚的症状,同时又有阳虚的症状。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患者来看诊,他说自己在冬天的时候感觉特别的怕冷,穿的比别人就是特别厚,总是感觉自己后背凉,腰凉,腿凉,脚凉,甚至是屁股都是凉的,就是穿得再多都感觉不到热乎,有一种就是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