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也说“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王四平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近读本报2009年10月28日第四版王玉生、董秀文先生的“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一文,有所启发,但感觉未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涵义和适应证阐释清晰。

    大家知道,阳偏衰和阴偏衰为临床常见病证,对其治疗亦有明确规定:阳偏衰采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阳病治阴”;阴偏衰采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阴病治阳”。但是为什么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又提出“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的治疗原则?并指出“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此阴阳相济之妙也”?

    首先应该知道何谓“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五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称“‘阴中求阳’即补阴时适当补阳药;‘阳中求阴’即补阳时适当补阴药”。六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论述为“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治疗阳偏衰时,在扶阳剂中适当佐用滋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称为阴中求阳。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用扶阳药,使‘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称为阳中求阴。”21世纪《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解释为:“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临床治疗阴虚证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即所谓阳中求阴。治疗阳虚证时,在助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即所谓阴中求阳。”虽然不同的版本对“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文字论述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即“阴中求阳”为:在大量的补阴药中,佐以少量的温阳药,用于阴扁衰证;“阳中求阴”为:在大量的补阳药中,佐以少量的滋阴药,用于阳偏衰证。

    事实是这样吗?“阳中求阴”的代表方剂为左归丸,其药物组成为:大怀熟地八两,山药(炒)四两,山茱萸四两,龟板(切碎炒珠)四两,川牛膝(酒洗,蒸熟)三两,鹿角胶(敲碎,炒珠)二两,菟丝子(制熟)三两,枸杞子三两,上先将熟地杵膏,加炼蜜和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滚白汤送下百余丸。方中补肾阴的药物量与补肾阳的药物量比为23:5,符合以上规律,即:在大量的补阴药中,佐以少量的温阳药。但是,“阴中求阳”的代表方剂右归饮和右归丸则不符合以上规律。右归饮的药物组成为:熟地,自二三钱加至一二两,随轻重用之,山药(炒)二钱,山茱萸一钱五分(凡吞酸畏酸者当少用之),炙甘草一钱,枸杞二钱,杜仲(姜汤炒)二钱,肉桂,自一钱用至二钱,制附子随意用之至三钱止,水二钟,煎七八分,食远温服。右归丸的药物组成为:大怀熟地八两,山药(炒)四两,山茱萸(微炒)二两,枸杞(微炒)四两,鹿角胶(炒珠)四两,菟丝子(制熟)四两,杜仲(淡姜汤炒)四两,当归三两(便溏者勿用之),大附子自二两加至六两(因人而用),肉桂自二两渐加至四两(因人而用),上丸法如前,或丸如弹子大,每日须服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则效速更妙。从补阳药和滋阴的药量比可以看出,右归饮中补阳药与补阴药比为11:15(药量变动的取其中间量),右归丸中补阳药与补阴药比为19:21(药量变动的取其中间量)。并非补阳药远远大于补阴药,而是补阳与补阴的总药量大体相当,而且滋阴药略高于补阳药,与教材的论述不同。可见,教材的论述值得商榷。

    为什么“阴中求阳”不能用大量的补肾阳药呢?这与张景岳用药特点有关。张景岳对肾阴虚不是单纯育阴,而用育阴以涵阳,所育之阴,是含生生之生气之阴,同样对于肾阳虚也不单是温阳,而是在培阴基础上,也就是说虽是补肾阳,但不是单纯地温阳补阳,以防单用温燥之药而劫伤真阴,而是根据“阴为阳之基”的原理,即欲扶助人体之阳气,必须从人体之阴精入手。具体地说,是在温补肾阳之时,以填精补髓,滋养阴精的药物为主为早,配合温阳化气之品,而达到阴阳相偶,化生阳气的综合作用。如此配伍,在人体所产生的阳气,是有化生基础的阳气,是阳中含阴、阴中含阳的阳气,是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不可分”的生理性阳气,这既体现了张景岳重视真阴的思想,又体现了其深得阴能生阳之妙理。张景岳“补肾之法,真阴为本;育阴之用,涵阳为度;扶阳之妙,培阴生阳。”同样,张仲景的肾气丸,在大量滋阴药中加入少量的补阳药,最终达到补肾阳、补肾气的目的。正如《医宗金鉴》所言:“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可见,在阴中求阳中,温阳药并非远远大于滋阴药,而是大体相当,并且滋阴药略大于温阳药。

    “阳中求阴”是否用于阴虚证呢?“阴中求阳”是否用于阳虚证呢?非也。加减复脉汤为补阴之总司,何以无补阳药?再如增液汤、百合固金汤等诸多补阴方中,皆未配以阳药,何也?治疗阳虚证之四逆汤、附子汤等皆为阳药,何以不加滋阴药?盖阳虚者应补阳,阴虚者该滋阴。正如张景岳在《补略》中论述道:“故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宜;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

    那么,“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适应证为何?笔者认为,应为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张景岳创立“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治则,是在补肾中所采用,在补肾阳、肾阴中发明,只有肾的阴阳失调,方可应用。肾阴和肾阳为五脏阴阳的根本,任何脏腑阴阳的虚衰,日久都会引起肾阴或肾阳的不足,临床上称之为“久病及肾”。所以,无论人体任何部位的阴虚或阳虚,日久皆会导致肾阴或肾阳的不足,最终导致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正如21世纪《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所言,“由于肾藏精气,内寓真阴真阳,为全身阳气、阴液之根本,所以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肾脏阴阳及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于发生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

    笔者认为,阳中求阴是在大量的补阴中,佐以少量的温阳药,适用于阴损及阳。阴中求阳是补阳药和滋阴药的药物量应基本一致,或滋阴药的药量略高于温阳药,目的是补阴生阳,适用于阳损及阴。

更多中药材
  •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王某,男,13岁。2007年8月29日初诊,自入秋以来即感胃脘不适,时有吐泻,继之病情加重,现水浆入口即吐,米粒难进。口渴而喜饮,但愈饮愈渴,昼夜嗜睡,脉沉濡,舌红,苔白。此乃暑湿内蕴,胃阳不振,脾气也伤,......
  •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唐代大医孙思邈继承了历代医家对温疫的预防经验和诊治思想,提出了“瘴疠”、“温风”、”毒气”等病因,肯定了“毒”是传染病的主要病原,治疗上突出清热解毒。但提到避瘟时却倡用温药。避瘟为防病,“凡能依时摄生者,可居......
  •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方药组成:生白术60克,麦冬30克,生地黄18克,炒枳实30克,柴胡30克,元参18克,厚朴30克,熟大黄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服。此方为贵州名医石恩骏教授治疗习惯性便秘之专用经验方。石氏认为人体气机升降出......
  • 急性心肌梗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常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是冠......
  •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院王某,女,41岁。2009年9月13日初诊。腹痛泄泻1年余,大便日3~5次,便稀,有时带有黏连之物,伴腹痛,每逢情绪波动则腹痛腹泻加重,胸闷腹胀,嗳气少食。腹部触之,脐上有索条状块物,时有低热。舌质红,有瘀斑,苔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