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从瘀论治糖尿病体会

    糖尿病是一个慢性疾病过程,它的并发症多,尤其对心、脑、肾、血管系统威胁极大。

    在糖尿病的前期及初期,虽尚无典型症状,机体却产生了许多微观的病理变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这些变化持续存在。糖尿病患者临床上具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如毛细血管畸形、血流缓慢、红细胞聚集、血管周围渗出等,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血栓素释放、血液高凝状态、微小血栓形成、氧化代谢活跃、自由基增多等病理变化。这些血糖升高带来的病理变化与中医的“久病多瘀”理论一致。那么在治疗时,就应充分照顾血瘀的病机,治疗效果也较好,这是笔者从临床实践中的体会。

    中老年人中有相当多的糖尿病患者,本身的糖尿病症状并不明显,而并发症的症状却十分突出,如心血管病变、糖尿病性肾病变、眼部病变、神经病变、皮肤病变、各种感染等,这些并发症比糖尿病本身可怕。

    而以上病变的发生,均与血瘀有一定的关系,在治疗中当补攻并行,尤重视“补气活血”、“逐瘀活血”,使气行血行、瘀血自去。如在方中可适当加入补气药物人参、黄芪等,补气行血以化瘀。也可加丹参、葛根、赤芍等活血化瘀。总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要重视“从瘀论治糖尿病”原则,对改善症状和防止并发症效果较好。

    笔者近年治2型糖尿病经验方就加用活血化瘀药物,现介绍如下。

    组成:熟地200克,山萸肉、山药各100克,丹皮、泽泻、茯苓各75克,知母100克,黄柏45克,花粉100克,天冬、五味子各50克,人参50克,黄芪200克,丹参、葛根各200克,砂仁5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早晚空腹各服7克,温开水送服。

    本方对2型糖尿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对1型糖尿病亦有一定效用。可明显缓解或改善顽固性便秘、皮肤瘙痒、末梢神经炎、轻度眼底出血、尿潜血、心脏不适、失眠等多种糖尿病并发症。本方药专治肝肾阴虚型之糖尿病。对肾阳虚型糖尿病不适宜服用。

    方中熟地、山萸肉、山药滋肾养阴;丹皮、泽泻、茯苓清热降火;知母、黄柏滋阴降火;花粉生津止渴;天冬养阴生津;五味子益肾固摄。在此之上,人参、黄芪补元气,气旺则行血活血,而黄芪治血虚,又能治血滞;丹参、葛根活血化瘀生津;砂仁配补气药物,调补脾胃以善后。

    典型病案

    李某某,72岁,北京清华大学退休教授。2002年患2型糖尿病。近2年血糖控制不很理想,空腹血糖均在7.1~8.0mmol/L,餐后血糖均在10.2~10.8mmol/L,近一年患上了未梢神经炎,两脚疼痛而麻木,不能下地行走,只好坐轮椅,多方求助无效。2007年11月5日,她在北京《医药养生保健报》看到刊登笔者治糖尿病经验方后,到同仁堂配了一料,每天按说明服用。她来信告知,经一个月的治疗,其双脚麻木疼痛逐渐减轻,每天能行走一二里地,空腹血糖降到6.1~7.2mmol/L左右,餐后血糖下降到8.8~9.5mmol/L左右。现在她的精气神好多了,面色也红润了,全身也有劲了。觉得晚年生活有了新的希望。(贾佩琰)

更多中药材
  • 郭俊田 河南省西华县人民医院失瘖有虚实之分。《景岳全书》曰:“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症在标,因窍闭而瘖也,虚者其症在本,因精气内夺而瘖也。”《张氏医通》曰:“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实证 实证......
  • 皋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关于“辨证分型”,中医界又有争论,反对意见认为,“辨证分型”会固化辨证论治的灵活性,有违辨证论治的根本精神,不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发展。笔者以为这是对“辨证分型”的误识。“辨证分型”对中医贡献巨大,不容否定。是对疾病基本......
  •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15年来,体会到要学好中医,须多读经典,兼阅中医各家学说,博众家之长,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古人之法之方很有必要,但师古而不可泥古,古法古方亦可新用。笔者将名医吴又可的“三甲散”用来治疗肝硬化腹水多例,均取得较满意的......
  • 冯某,女,43岁,2010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主诉平素怕冷,遇寒则咳,咳则遗尿,已达五六年之久,秋冬季节加重。数年来,屡次求医,中、西药物服用颇多,然疗效欠佳,因友人介绍,故来就诊。刻诊见舌淡胖,苔白微腻,脉沉迟无力,右尺尤甚。脉症合参......
  •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称心功能不全,由于心脏泵功能减退,致静脉瘀血,动脉血液灌注不足,心脏不能充分排出足够的血量满足机体代谢和发育的需要而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为心肌病变或结构异常使心脏负荷加重而引起,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导致死亡。小儿各年龄期均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