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吴佩衡医案》太阳伤寒表实证

    王××,男,四十二岁,某厂干部。

    患者于昨夜发热,体温38.9℃,今晨来诊仍发热,头痛,颈项强直,肢体酸楚而痛,流清涕,心泛欲呕、食减而不渴,脉浮紧、舌苔薄白。此系风寒伤及太阳肤表所致。《内经》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照仲景法,当以辛温发散以解表邪,拟麻黄汤加味主之。

    麻黄6克 桂枝10克 杏仁10克 法夏6克 防风6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嘱温服而卧,取汗自愈。殊料病者家属畏忌麻黄一药之温,恐燥热伤律,自行将药中麻黄减除,服一碗,未得汗。

    见其躁烦,热势反增,体温升至39.7。C。继服第二碗,则头痛如裂,身痛如被仗,恶寒较昨日更甚,疑为药不对症,邀余急往诊视,脉来浮紧急促,苔白腻,呼痛呻吟,虽言失泊,幸喜表寒症型未变,释明其意,即嘱仍用原方,万不能再去麻黄。经照方服药二次后,温覆而卧,稍顷汗出热迟,表邪解,遂得脉静身凉而愈。

    按:世有畏麻、桂如蛇蝎者,以为其性温而易伤津化燥,不知表寒实证无麻黄之辛散,何以开发膳理,驱邪外出。无桂枝之温通,何以助问温经而散寒?不是邪之伤于人,而畏药性之辛温,实为姑息养奸之弊也。盖用药不在医家之喜恶,而在于审证之明确,有是证用是药,用之得当则药到病除。用之不当,易变化莫测。阳热偏胜者,辛温固不宜用,营血不足,里虚内伤等证,亦不宜汗。倘确属寒邪束表之症,当用而不用,反以清;京苦寒抑其热,势必助邪伤正,表寒不解,热势更张,斯时宜以麻桂等剂因势利导,驱邪外出,切勿坐失良机而至表邪传里为患,此乃祛邪即所以扶正之法也。

    麻黄开玄府,通达腠理。桂柱手温通阳,助其疏泄。杏仁利肺气,降逆平喘,甘草保中气品生津液。方药化合,专

    发太阳伤寒肤表之汗,效如桴鼓。然服此方,一、二碗后,覆卧得汗即可,不必尽剂,更勿令其大汗淋漓以致伤津而耗气。俗云“方是死方,法是活法”。欲求其效,宜替心钻研意旨,无异于鈩锤之非易也。

更多中药材
  • 痛风这种疾病是现在的高发疾病,尤其是青年男性朋友们,痛风是因为我们摄入的含有嘌呤的食物过多,从而导致了体内的尿酸值高,而引发了痛风疾病,痛风会让患者痛不欲生,而且目前没有特殊的治疗痛风的办法,只能在发作的时候服用止疼药物,那么洋金花能治痛风......
  • 罗汉果这个名字对于大家来说应该不是陌生的,但是现实中真正吃过罗汉果的人却是不多的。其实罗汉果是一种植物,而且这种植物是可以食用的,一般人都可以吃,那么,高血压患者是不是同样也可以吃呢?这个问题是一直萦绕在我们的高血压患者心中的一个问题,可以......
  • 春末夏初,采摘新鲜的枇杷叶晒干,刷去绒毛,洗净切碎,既能入药也可以食用,那么枇杷叶要怎么吃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中药枇杷叶的食用方法吧!第一,枇杷叶粥:枇杷叶煎水去渣取汁,加入大米煮成粥即可。可润肺化痰养胃,适合气虚阴虚发热者食用。第二......
  • 豆豉我们大家应该都吃过,味道非常不错,而且在很多美食里面都有豆豉的影子,比如我们的最爱老干妈,那里面主要就是豆豉;豆豉也是有制作过程的,很多人对这一方面都不是特别的了解,而且也不知道其实豆豉还是一种中药材,名字就叫做淡豆豉,那么究竟中药淡豆......
  • 随着现在我国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的国家政策也在鼓励很多妇女生育二胎。很多的高龄妇女的生育二胎过后,都会选择给宝宝喂一些益母草来保证他们的体内营养素。但是现在的很多健康网站都在警示广大妇女在哺乳期的时候,对于益母草的食用一定要比较谨慎,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