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从《清明上河图》看宋代中医药

    王一平 王剑飞 陕西中医学院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所作,反映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节繁荣景象的名画。后世有不少画家临摹、复制,较有名的是清代画院陈枚、孙祜、金昆等画家合作的复制品。

    《清明上河图》中有不少反映宋代医药事业的真实描绘。画中的四眼井旁,有一家临街的店铺,门上高悬“赵太丞家”的横匾,门旁的对联一联被一个高大的招牌挡住,另一联直书“五劳六损口口口”,招牌上写着“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其旁边的幡上还可见到“口理小儿贫不计利”的字样,室内有一柜台,旁边一医者正聚精会神地给一妇人怀中的小孩诊病。

    “丞”是宋代太府寺所属的具有商业性质的医药机构——药局中的官名,兼管医药。“五劳六损”是一般内伤外感病的统称,依据画面,这个赵太丞大概是位擅长儿科、内科的医官。他热心行医,注重医德,深明“医乃仁术”,故才能做到“贫不计利”。

    画中另一临街小店,门旁挂着“专门接骨”的招牌,其上有一个醒目的”十”字,这在当时表示什么还有待考证。门前的街道上,有人背着一个大汉正在向行人询问,行人指着这个“专门接骨”的小屋,显然是在给求医者指点就医处所。在画中,街道僻静处的一个小院的门旁写着“祝由科”几个字。“祝由”是古代祈祷治病方法的名称。最早见于《内经》,后世称用咒符禳病的为祝由科。它虽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也借助于一些药物进行治疗,看来有些类似现在的医学心理学治疗。由图可见祝由科在当时是正式为政府所承认的。据说元代太医院分十三科,其中有祝由科,元代以后,就渐渐只流行于民间了。《清明上河图》反映的医事活动说明宋代医疗事业已相当发达,在挂牌行医的职业医生中,有官医,也有民间医生。分科渐趋精细,仅图中就可以看到有内科、儿科、骨伤科、祝由科,而且从“贫不计利”看出,对医生医德有要求,崇尚医德。

    《清明上河图》还反映了中药的经营情况。图中接骨医家屋旁,有“家大口堂”药店,门前招牌上大书“本堂法制应症药剂”几个大字,店内有两个人站柜台外,门前停着一辆车,一个人从车上搬着什么,可能是刚进的药材吧。由清代画院本上还可见到“人参,本堂葵兑川广地道药材”等,从这些图中,可以看出宋代医疗和药材经营是在同一机构中,医生多为坐堂应诊。还可以看出宋朝政府对药铺炮制熟药、成药的成分、剂量,炮制方法有一些规定,各药店必须依“法”来炮制药材,配制成药,这一措施,不仅可以保证药物质量,而且由于这些规定的广泛推行,也使许多行之有效的前代方书和民间验方得到推广。医家、病人学得了必要的医药知识,在普及医药知识,发展医药事业等方面,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由“人参,本堂葵兑川广地道药材”可知道宋代药店除卖药外,还兼营药物中转、兑药材,促进南北方药材交换和流通。也可见当时在对待药物质量上,讲究药材地道,注重产地选择,四川、两广的药材以质好、量多而闻名于世,至今仍为医药界公认。图中还画一药店伙计端坐凳上,脚踩碾槽,此类工具在现今的中药房中仍然是必备的常用工具。

    在我国历史上,宋代是医药事业比较发达兴旺的时期,《清明上河图》上关于医疗和药材情况的描绘,为后人提供了生动的、难得的形象资料。

更多中药材
  • 灰指甲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灰指甲的发病其实也会引起很多的并发症的,正常情况下当灰指甲发生感染之后,指纹就会出现裂纹,会变黑,增厚,然后还会有一些屑,如果不及时的治疗的话,也会引起真茵的感染,而且这种灰指甲还是会传染的,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那么......
  • 窦性心律不齐是一种心脏的疾病,这样的疾病在得了后会对患者形成严重的影响,不但会影响到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而且还会对身体有着非常大的伤害,得了窦心律不齐的疾病后,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防止出现意外的情况,那么窦心律不齐有哪几种类型?通过下面的......
  • 1、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2、中医认为土豆具有健脾和胃、通利大便的功效,可辅助治疗习惯性便秘、慢性胃痛、皮肤湿疹等症。3、进食含优质蛋白质及铁丰富的食物。进食新鲜绿叶蔬菜,如番茄、油菜、菠菜、......
  • 肝脏作为人类最大并且功能最多的器官,具有帮助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维持生命运转的重要功能。但是,你知道吗,如果肝脏受到伤害,就会导致肝脏的排毒出现功能性障碍,进而可能引起指甲发黄发白或表面凹凸不平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但这并不具备唯一性。健康的指甲......
  • 小便发黄大家肯定都认为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对于尿液发黄是怎么回事又不是十分的了解,大家不要小看尿液发黄,这也许是很多疾病的危险信号,一定要得到高度的重视。女性尿液发黄和很多的慢性疾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大家一定要先了解导致尿液发黄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