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医学者须是练功有成者

    雒成林 甘肃中医学院

    气功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不应仅限于气功是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至少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认识。

    首先,气功体悟是中医学术体系得以形成并逐步完善的根本因素。中医学从简单的治疗经验的积累发展到理论的形成并进而完善成为完整的学术体系,无不得力于气功。

    由实践到理论是需要人的认识的。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是建立在气功体验与深刻领悟基础上的。通过练功体验,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了气的存在、运行,并进而认识到气对人体生命的重大意义,结合其他方面的知识,逐步形成了中医学的核心理论——精气神理论。在此基础上勾勒出了气化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理论。

    其次,中医学术特色要求中医学者必须是气功修习者。因为指导中医临床的理论是在气功体验的原始基因下形成的,这种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学术思想,其特色在于时刻显示着对气功体验的不可或缺性。望闻问切、司外揣内的诊断技巧向中医学者提出了严格的素质要求,他们应该具备“见一叶落知天下皆秋”的大智慧,应该具备高层次的思维方式。

    大智慧来源于高思维,知识有别于智慧,对于中医学者要求的应该是后者。至于针灸推拿等治疗技术更是少不了气功的参与。即使处方遣药,也受人的思维支配。因此,中医学者必须是练功有成者。

    再次,气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气功视为方外小技,只是近代以来的事情。追溯历史,中医学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抛弃这一部分内容。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列举的当时普遍采用的五种治病方法——砭石、毒药、灸爇、九针、导引按 中,气功(导引按)亦属其一。《灵枢·官能》篇讲述如何得其人,任其能时,将人分为七种——明目者,聪耳者,捷疾辞语者,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疾毒言语轻人者,爪苦手毒为事伤人者。其中“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

    导引行气毫无疑问是气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亦讲:“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唾痈咒病也属于现今所广泛流行的气功治病法。历代医学教育机构都设有咒禁祝由科。历代医家都重视气功为中医学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是近代以来,受到冲击。解放后虽重新得到重视,却又山重水复,颇多枝节。到目前为止,才逐步被重新纳入中医学科范畴。

    链接:中医气功学术体系:

    中医气功学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中医气功学术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

    中医气功学发展史及其前景:通过研究中医气功学形成、发展的轨迹,探究其规律,结合现状,展望未来。

    中医气功学基础理论:包括人类需求与人体生命概说、精气神理论、脐中理论、运动与健康等。

    中医气功功法实践:内容是有相对独立性、且具一定特色而没有具体病症特定针对性的传统功法和现代新功法。从练功方法的主要特征看,可分为调神行气类功法和导引按跷类功法。

    中医气功的临床应用:主要是预防、医疗和康复等方面中医气功的应用。

    各家气功流派与文献选读:研究具有特色的中医、佛教、道教、儒家等各种气功流派的功法及各自的经典文献。

    中医气功的现代科学研究:从现代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研究气功机理,结合组织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现代科学研究气功的机理。

更多中药材
  • 湿热久出不去,五个方法可以帮你把胃,肝,膀胱,大肠,关节的湿热赶去。这个脸上出油爱长痘,早晨起来口苦,一吃饭就肚子胀,胳膊腿上长湿疹,舌质发红,舌苔黄腻,这就是身体里边有了湿热。我们今天给大家分享五个方法,不管是湿热藏在哪里,都能把它赶出去......
  • 中医有一句话叫阴虚则痛,阴液在体内起到滋养润滑的作用,那阴液不足,压不住阳气,就会产生虚火,虚火灼烧,我们身体就会隐隐疼痛。还有渗出水和体内的阴液息息相关,所以就会出现以下六个部位的疼痛。第一个就是腰痛,腰为肾之府,肾阴不足,不能温煦腰部的......
  • 我们中医常讲辨证治疗,其实每一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导致失眠的问题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啊。有人入睡困难,翻来覆去整晚睡不着,有人睡着了之后他容易醒过来,一晚上醒来七八次,烦的不得了,甚至还有的人睡着之后人没有睡,差不多旁边有人喝水,他都知道似睡非睡......
  • 第一个啊尿频尿急,夜尿频繁,小便灼热发黄,情绪激动,这个时候湿热下前潜尿液黄就是主要的标志,可以参考龙胆泻肝丸。第二个,便秘我们说到肠道津液不足,肝火烧灼,那这个时候会口干,口苦,口臭,舌苔黄腻。也可以参考龙胆泻肝丸。第三个,腹泻拉肚子,那......
  • 我们中医常说啊,肝主藏血,主一身的气机疏泄,肝主筋,肝开窍于目,所以说肝的健康与很多脏腑都有关系,这个肝不好,人容易倒下,一点都不夸张。肝不好具体的表现有这些。首先,失眠多梦,肝藏魂,肝血亏虚,肝不藏魂,治疗需要养肝血,养心安神。那如果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