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十类中成药孕妇慎用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中药似乎比西药要安全些。因此,当孕妇遇到某些疾病或不适时,常会选择中药。其实,这种想法并非全面。孕妇服用中药也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尤其是在孕早期(妊娠期前三月),更不能随便服用中药。此外,即使是治疗疾病也应尽量避免长期服用中药。

    孕妇需禁用和慎用的中药,概括起来主要为活血化瘀药、凉血解毒药、行气祛风药、苦寒清热药。因此,除了具有这些功效的单味中药外,以下中成药孕妇也不宜使用。

    理血类:凡是具有活血化瘀、理血通络、止血等功能的中成药,如七厘散、小金丹、虎杖片、脑血栓宁、云南白药、三七片等,孕妇应慎用。

    清热类: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燥湿等功效的中成药,如六神丸在怀孕早期服用可引发胎儿畸形,孕后期服用则容易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等;含有牛黄等成分的中成药,如牛黄解毒片、败毒膏、消炎解毒丸等,容易引起孕妇流产。

    祛风湿痹痛类:以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为主要功效的中成药,如虎骨木瓜丸,由于其中的牛膝具有活血作用,川乌药性辛热,因此容易引起胎儿发育障碍。类似的中成药,还有大小活络丸、天麻丸、虎骨追风酒、华佗再造丸、伤湿去痛膏等。抗栓再造丸中的大黄具有攻下作用,水蛭则能破血,因此孕妇应禁用。

    泻下类:有润肠通便等作用的中成药,如十枣丸、舟车丸、麻仁丸、润肠丸等,有损胎气,容易引起孕妇流产。

    消导类:有消食导滞、消痞化积作用的中成药,如槟榔四消丸、九制大黄丸、清胃中和丸、香砂养胃丸、大山楂丸等,都具有活血、行气、攻下之效,孕妇应慎用。

    理气类:具有疏畅气机、降气行气之功效的中成药,如木香顺气丸、气滞胃痛冲剂、开胸顺气丸、十香止痛丸等,因下气破气、行气解郁力强而成为孕妇应慎用。

    开窍类:具有开窍醒脑功效的中成药,如冠心苏合丸、苏冰滴丸、安宫牛黄丸、行军散等,因含有麝香,孕妇用之易致堕胎。

    驱虫类:具有驱虫、消积、止痛功能,能够驱除肠道寄生虫的中成药,如囊虫丸、驱虫片、化虫丸等,孕妇也不宜服用。

    祛湿类:凡是治疗水肿、泄泻、痰饮、黄疸、淋浊、湿滞的中成药,如利胆排石片、胆石通、结石通等,因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功效,孕妇都不宜服用。

    敛疮类:以解毒消肿、生机敛疮为主要功能的中成药,如祛腐生机散、疮疡膏等,都含有活血通经之品,而百灵膏、消核膏、百降丹中含剧毒药较多,这类中成药容易导致孕妇流产,因此孕妇应禁用。(周向前)

更多中药材
  • 梁晓春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学对糖尿病(消渴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消渴”病名及病因病机的理论首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消渴病的准确定义出自《古今录验方》;辨证论治形成于《金匮要略》;证候分类始于《诸病源候论》;三消分治始于唐宋......
  • 王廷治 胥燕 四川省剑阁县中医院龚某,男,43岁,2008年2月25日初诊。自述其近半月来节日加餐,杯盘满桌,鸡鸭鱼肉,毫无口福,时常晨起腹痛腹泻,或溏或如水样,泻后稍舒,每日3~5次,病情时轻时重。服用柳氮磺吡啶或黄连素片、庆大霉素片等药......
  • 根据病因不同,休克分为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各种病原微生物导致的感染达到一定程度造成微循环障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休克多属中医“脱证”范畴。病因病机(1)亡血失津:突然内外出血,如吐血、咯血、便......
  •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张某,男,72岁。1987年12月13日初诊。患者有咳喘病史40余年,近8年来咳嗽加重,动则喘甚,畏寒肢冷,面部及下肢浮肿,下肢浮肿为甚,按之没指,兼有心悸发憋。刻诊:气息短促,呼多吸少,面色晦黯,唇......
  •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王某,男,13岁。2007年8月29日初诊,自入秋以来即感胃脘不适,时有吐泻,继之病情加重,现水浆入口即吐,米粒难进。口渴而喜饮,但愈饮愈渴,昼夜嗜睡,脉沉濡,舌红,苔白。此乃暑湿内蕴,胃阳不振,脾气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