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自——鼻为肺系之外窍

    任宏丽 上海中医药大学

    自,甲骨文写作zì,为鼻的象形字。

    鼻,又名明堂,为肺系的最外端,是呼吸出入之门户,气体交换之通道,兼司嗅觉,辨别香臭。并助发音。鼻与脏腑的联系中,以与肺的关系最为密切。《灵枢·脉度》说:“肺开窍于鼻”,“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灵枢·本神》说:“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鼻为肺系之外窍,肺乃体内外气体交换之场所。肺气充沛,不失宣肃,则气道通利,鼻窍通畅,呼吸和泰,吐纳自如,且嗅觉敏慧,香臭明辨。若肺气虚弱或肺失宣降,气机不利,则鼻窍阻塞,气体交换不利,香臭不能分辨。肺经燥热,则使鼻腔干燥。肺经火旺,迫血妄行,可致鼻衄。又肺卫不固,易感表邪,则感冒鼻塞,流涕不断。

    鼻与脾胃在生理病理上有一定关联。脾胃在五行属土,位主中央,鼻在面之中央,故在中医诊断学面部望诊理论中,鼻为脾胃之外候所在。脾统血,鼻准(鼻根部)属脾,为血脉聚集之处。脾热则血热,血热则鼻准肌肤红赤,故《素问·刺热》说:“脾热病者,鼻先赤。”脾为湿土,肺属燥金,肺为土子,脾土生肺金。鼻为肺之外窍,而肺之经脉与胃之经脉相通,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后挟鼻上升。脾胃功能的强弱可直接影响至肺金的盛衰。若脾胃健运如常,则肺气充沛,鼻窍通利,反之则为病。李东垣在《兰室秘藏·眼耳鼻门》说:“若因饥饱劳役,损伤脾胃,生发之气既弱,其营运之气不能上升,邪害孔窍,故鼻不利而不闻香臭也。”依据上述理论,用补脾益肺或健脾养胃法治疗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收到良效,从临床角度验证了脾胃与鼻窍的内在联系。

    鼻病常用的内治法包括疏风散寒、疏风清热、芳香通窍、清热解毒、散疲排脓、利水渗湿、温补阳气、滋阴降火、活血化痪等等。常用的外治法主要有鼻部吹药法、嗅药法、滴药法、蒸气薰吸法、涂敷法及鼻内塞药等等。此外,尚有其他治疗鼻病的中医疗法,比如浴面法,即以特定的手法按摩面部特定的穴位,以达疏畅脉络、刺激血运的治疗目的。

    鼻出血又称为鼻衄,鼻衄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症状,上火或受了外伤都会出现,这时不要慌张,把头向后仰,并且用一根手指压住出血的鼻腔,过四五分钟放开,出血一般就会止住,如果还不行可以用冰水浸湿毛巾敷在额头上,并且用干净的棉花塞住鼻口,等血凝住就好。但是没有原因反复的鼻衄要当心是不是有血液病。不过流鼻血并不都是坏事,有些人感冒后发烧,吃药后没有出汗,而是流鼻血,反而好了,中医称为“红汗”,是体质比较壮实的表现。

更多中药材
  • 教大家一个方法,用30到50克黄芪加适量的水,用黄芪煮出来的水再用来煮大米,黄芪是大补元气的中药,它能补气,所谓气呢,是一种能量,气不足的时候啊,就疲劳,耐力差,我们用这样的一个黄芪水煮粥煮饭,连着吃一周,一般气虚的人就会感觉有改善。......
  • 当我们身体得了风寒感冒的时候,千万别再喝冷水!《灵枢》记载,“形寒,寒饮则伤肺”,就是说呢,身体受了风寒,再喝凉水,两韩共同侵袭,就会损伤肺脏。......
  • 夏季感冒与其他季节不同,夏季呢,天气湿热,我们又喜欢在空调房里面吃西瓜、冰棍,这个时候容易形成外感风寒夹湿证。有个治疗暑湿感冒的方剂叫香薷散,出自《温病条辨》香薷九克,白扁豆、厚朴各六克煎煮。此方呢,在治疗暑热的同时,还能兼顾脾胃,祛脾胃之......
  • 所谓病从口入,戊肝病毒会通过被污染的饮用水、肉类、海鲜、蔬菜、水果等直接或间接的经消化道传播。大多数人呢,被感染后会出现恶心、疲劳、胃口不好、黄疸等症状。不干呢是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其次它还会通过接触母婴血液等进行传播。而戊肝目......
  • 近期多地疫情高发,很多人呢都在家居家隔离两周,甚至更长时间,这个有些人就开始睡眠逐渐不规律了,白天睡,晚上呢熬夜,要么追剧,要么打游戏,有些朋友问我呢,这算不算熬夜啊,这个睡眠时间也够啊,我也没有整天都不睡,我要告诉大家,这也是熬夜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