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看似寻常最崎岖

    ——《传承中医系列丛书》序

    常宇

    得知军医出版社出版的《传承中医系列丛书》是著名中医大家朱良春先生和周仲瑛先生题词并推荐的,我一定要看,相信书中定有真实和实用之处。因为2008年我在采访两位先生时,有一个强烈的感受——两位大家都有一股难得的实干精神,他们能偏于一隅而名扬天下,成为国医大师,靠得就是在基层临床扎扎实实的务实精神和实用的原则,不说空话、套话、假话,并对中医怀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近年来人们发现,现今可能少有像朱良春、周仲瑛这样的大师出现,很多因素使中医人才培养最大的问题是读书不够,实践不足,中医思维逐渐淡化。

    但主要原因,恐怕不是读书不够,而是读好书不够。不是不读经典,而是读不懂经典,不知道怎么用经典。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初学中医时,确需通俗而实用的课外书籍,但一些都是教材的翻版,概念和原则的内容抄来抄去,缺少实用和生动的范例。或堆积的很多古代病案缺少联系理论的分析和评述,晦涩难懂。

    况且,古今中医书籍文献浩如烟海,庞杂难懂。人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和视野中去发现和认识古训精华,显然不现实,更别说漫无头绪,无所适从。

    而《传承中医系列丛书》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本书的亮点之一就是采用古训+医案的方式。在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下,从撷取中医经典、百家文献的相关原文着手,然后注释,谈体会和(或)附具体病案,再进行中医解析,并结合临床实践的体会,加以评述。

    正因为这样的体例和编写指导思想,此丛书有突出的特点:

    第一,丛书不同于一般性经典选读,而是博采中医百家古训精华,内容更丰富,更切合实用。

    如辨舌色真伪一节,就选举了《重庆堂随笔》和《冷庐医话》的精彩论述,并在按语中指出:

    望舌时要注意“染舌”的假象,以免误诊。如“食酸甜咸物,则能染成黑色,非因病而生也”;又如:本是白苔,“食橄榄即黑,食枇杷即黄”等诚为临床经验之谈。我们在临床上也可以观察到,喝牛奶、豆浆易使舌苔变白腻;吃橄榄、乌梅、杨梅,易使舌苔变黑;抽烟易使舌苔呈黄褐色;不喝咖啡,吃桔子和黄色食物令舌苔变黄;吃花生、瓜子、核桃等食物会使舌苔白腻。

    不宜在饮食后立即看舌苔,防止诊断不准确。如“视病人舌苔润燥,”刚刚饮过水的人“则难辨”,因此,看舌苔前当“禁饮汤水”。

    注意将舌象与脉象、症状(包括体征)、大便、小便等四诊资料相互印证,不能单纯以舌象作为诊断依据。

    要注意望舌的方法。“灯下看黄苔,每成白色”这句话,就提醒医生望舌要注意面向自然光线,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就较为自然,也能真实反映病情。

    在舌诊一节最后,还附上了曹炳章治热入血室兼湿热、食积内阻的医案,以及叶熙春冬温夹痰、痰热胶结的医案,详细分析了舌脉、病机,治疗的处方和经过,让人一目了然,且对诊病机理有了更形象和扎实的领会。

    其次,本着实用的原则选用百家医籍古训医案。传统的经典选读、必读类图书,都是按原著章节顺序,从中选取作者认为是重点的章句,加以诠释,读者只能是懵懂地背经文,间或明其大意。本丛书的特点则是遵循实用性原则,循序渐进地选用大量丰富的古训古理,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

    再者,背经典、读古训,关键是要“用得上”。本书对每一个知识点按原文、注释、语译、病案举例、中医解析的格式顺序编写,还有作者体会、经验和发挥,读者既可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记忆,又可用中医古训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读古训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在学习中医、应用中医时能“用得上”,这是《传承中医》又一特色。虽然此丛书看似平铺直述,读后确有“平常之处见崎岖”的感受,回味绵长。

    最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读书与读案相结合,用以指导临床实践,是本书的又一大亮点。古有“读书不如读案”之说,丛书用通俗诠释在短时间内领悟古人诊病用药之玄机,令读者在短时间内领悟经典之妙用。

    总之,此丛书传古训之精华,集百家之验案,承国医之精粹,理论联系实践,相信广大读者能得到读书的实惠,体会到开卷有益。

更多中药材
  • 前几天在门诊的时候呢,接诊了一位胆汁反流病的患者,嗯,来找到我的时候呢,说很多医院都去看了,药也吃了挺多啊,就是总是治疗效果不好啊。我觉得这个病人也挺复杂的,我就看了一下他服用的药物啊,结果我一看他的药物呢,主要是这个啊,我们叫拉唑一类药物......
  • 所谓的阴阳两虚就是你既有阴虚的症状,同时又有阳虚的症状。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患者来看诊,他说自己在冬天的时候感觉特别的怕冷,穿的比别人就是特别厚,总是感觉自己后背凉,腰凉,腿凉,脚凉,甚至是屁股都是凉的,就是穿得再多都感觉不到热乎,有一种就是像......
  • 百病生于气,这四种气机失调,中医帮你改善。老百姓有一句话叫人活一口气,这最近呢,我对这个中医的气啊,也有不少体会啊,从自身也好,从患者的角度来讲,中医的气,其实首先跟大家说的,要讲究一个平衡,什么平衡呢?叫升降出入,简单说就得有出气,有进气......
  • 第一点就是运动,缺少运动的人会脾虚,这一类病人呢,我跟大家说的是什么特点呢?比方说你吃得非常好,三餐规律,但是我就是不运动,为什么会脾虚呢?这个就是中医讲的气血是需要运行的,也就是气不是死气血要活血,你这个运动呢,会改善这个气血,如果你不运......
  • 今天跟大家再聊一聊这个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个我在临床上是经常见到的啊,这个疾病啊,它的病因和病机啊,用中医来说呢,可能会更好一些,目前西医在这方面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啊,有一些黏膜保护剂,还有一些微量元素啊,对治疗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也不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