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药材的水试鉴别法

    中药材的水试鉴别法

    水试法,是根据某些中药材在水中或遇水后会产生明显而特殊的反应现象,从而来鉴别其真伪和质

    量优劣的常用方法。该法较其它方法具有简便易行、快速、不受试剂或仪器限制等优点。

    一、某些中药材遇水后,因其含有水溶性色素或其它成分会使水变色,或由于某种成分的水解产物易被氧化从而使药材本身变色,还有些有色中药材投入水中,水不变色。如苏木投入热水后,水液染成红色,并逐渐转为深红色;西红花少许入水,花本身不褪色,水液染成金黄色,而非红色;秦皮加水浸泡,浸出液在日光下显碧蓝色荧光;栀子、槐米(炒)浸入热水中,水均呈鲜黄色;芦荟浸入水中,老芦荟水液呈棕红色,新芦荟呈黄绿色;青黛本身呈深蓝色,但投入水中振摇后放置片刻,水液不显深蓝色。

    二、某些中药材投入水中,由于所含成分的亲水性强弱不同,产生的表面张力大小不一,加之质地、比重的差异,其润湿过程有难有易、有快有慢,因此,在一定的时间与温度下,些中药材在水中或沉或浮,成为鉴别其真伪优劣的手段。如降香、沉香等以入水下沉者为质佳;猪苓、海浮石、炉甘石等以入水不沉、浮于水面者为质佳;海金沙在冷水中浮于水面,加热后渐下沉者为真品;黄连以投入水中下沉又浮起者为质佳。

    三、某些中药材因含皂甙、蛋白质、树胶或其它高分子化合物,碎后加(热)水强烈振摇会产生泡沫,且在一定时间内不消失,如远志、知母、威灵仙、怀牛膝、皂角刺等。

    四、某些树脂类中药材,因含树脂、色素、树胶等成分,与水共研后,会形成颜色较为固定的乳状液。如乳香呈白色或黄白色乳液;没药呈黄棕色至棕褐色乳液;进口阿魏呈白色或橙黄色乳液;藤黄则显黄绿色乳液等。

    五、某些中药材因含多糖类成分或吸水膨胀类物质,或者质地轻泡,结构疏松,产地加工干燥时大量失水,这样遇水后会迅速膨胀,体积或重量明显增加。如胖大海水浸后膨胀呈海绵状,体积可增6倍;黄明胶在冷水中久浸则软化膨胀,重量可增5倍以上。

    六、某些中药材含大量的黏液质,遇水膨胀并产生明显的黏性。如葶苈子水浸后,黏滑而体积膨胀;牵牛子水浸后,种皮呈皲裂状,手捻有明显黏滑感;决明子水浸时从一处胀裂,并有黏性;车前子加水振摇并放置片刻后,种皮膨起,并显黏性。

    七、某些中药材本身无香气或臭气,遇水后则产生特殊浓烈的香、臭气,或者本身原有的气味加重。如取苦杏仁数粒加水共研,会产生苯甲醛的特殊香气;黄芥子研碎加水湿润,会产生强烈异臭。

    八、某些中药材遇水可呈现特殊状态或现象,利于鉴别其真伪。如琥珀加水煮沸,不溶化发软者为真品;正品阿胶溶于水中,水液呈半透明或不透明状,有少量类白色物析出;滑石粉在水中不应崩散;厚朴花用沸水泡开后,花瓣厚,以手揉之显肉质者为佳;血竭不应溶于水,但在热水中软化,其细粉入沸水中则成团发黏;熊胆粉投入清水中,在水面旋转并呈黄色直线下沉而不扩散;牛黄投入水中,可吸水变潮湿而不变形,若迅速膨胀崩解,则为伪品。

    (尚学瑞)

    中国中医药报

更多中药材
  • “邹润安论柴胡”作者为四川自贡怡康中医诊所王昆文。《本经》谓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积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出新”。在《伤寒杂病论》中,组成含柴胡的经方共9个,而且至今仍是临床常用方,其中最著名的有大、小柴胡汤,四逆散,鳖甲煎......
  • 急性肝功能衰竭系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大量肝细胞坏死,或肝细胞内细胞器严重功能障碍,致短期内进展至肝性脑病的一种综合征。病情凶险,发病后12~24小时发生黄疸,2~4天后昏迷,并有出血倾向,见于暴发性病毒性肝炎、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氟烷麻醉中毒......
  •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膏方制作好之后,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充分消化吸收是关键。对于脾功能不好的人,服用膏方前需要先服用运脾健胃的“开路药”,如一些经典处方六君子汤、平胃散、保和丸等,也可以先进行试探性调补,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而对于脾胃功......
  •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组成 青蒿12克,银柴胡9克,桔梗9克,黄芩9克,连翘9克,金银花15克。主治 本方适应于临床多种发热证,如久热不退、外科术后感染、妇科热入血室、产后发热、妊娠发热,或原因不明的发热,症见高热寒战,寒热往来......
  • 商本平 张海燕 山东省荣成市人和中心卫生院大青龙汤有关条文见于《伤寒论》38、39两条。38条曰“太阳中风,脉浮紧……”39条曰“伤寒,脉浮缓……”联系《伤寒论》1、2、3三条不免使人疑窦重重。太阳中风脉本浮缓,伤寒脉本浮紧,如何又言“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