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华佗在医学上的伟大贡献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医术很高明,不仅精通内、妇、儿科,针灸疗法,更擅长外科手术,后世称其"外科始祖",他为我国医学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麻醉术的发明

    华佗生活在东汉末年三国期间(公元二、三世纪),当时,河南、安檄、江苏一带是魏、蜀、吴三国相争的战略要地,连年的战祸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除瘟疫流行外,还带来了外伤疾病。由于缺乏麻醉药,外伤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十分痛苦。华佗根据《神农本草经》中关于乌头、莨菪子等功效的记载,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将几种具有麻醉作用的药效,编成一组医方,经过多次试验,这些药物确有麻醉作用,华佗将这医方定名为"麻沸散"。华佗又从多喝酒能使人醉而不省人事中得到启发,将麻沸散和酒在外科手术前一起吞服,从此外科手术中广泛使用。据史书记载,华佗曾用酒服麻沸散做过肿瘤切除、肠胃吻合等大手术。

    据记载,一天,有一个患肚子痛的病人,来找华佗治病,华佗捡查后,认为病人的脾已腐烂了,必须切除,不然生命就有危险。病人接受了华佗的意见,用酒冲服了“麻沸散”。不多一会儿,病人呼呼地“熟睡了”。华佗就在病人身上割开皮肉,打开腹腔,做起切除手术。最后,缝上腹腔,涂上生肌收口药膏,还开了调理肌体的汤药。一个多月后,病人完全恢复了健康、

    关于华佗使用麻沸散的事实,《后汉书》上有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付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华佗在公元二、三世纪发明麻沸散,而西方医学家使用乙醚或笑气进行全身麻醉是在19世纪40年代,比中国迟了一千六百多年。所以,华佗不仅是中国第一个,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麻醉术进行腹腔手术的人。

    针灸术上的“绝技”

    华佗在针灸术上也有许多发明创造,他的特点是:“若当灸,不过一、二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二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概括说来是取穴精简,扎针深,注意针感传导,因此收到显著的疗效。

    曹操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患有“风眩症”,常常头痛。虽经医官治疗,都不见效。一天,曹操从侍从那里得知,家乡有一位医术很高明的医生,曹操派人将他召来,他就是华佗。华伦诊断曹操的头痛病是由"风邪"引起,窿即在曹操的头上扎了几针,果真痛止。真所谓"佗针,随手而差"。

    有一次,李将军的妻子有病,请华佗去医治。华佗认为李夫人的病是“伤身而胎不去”。李将军告诉华佗说“胎已去矣”。华佗再一次按脉,并说“案脉,胎未去也。”李将军听了以后,不以为然。过了几天,又请华佗去治病,华佗仔细诊断后,告诉李将军说"脉理如前,是两胎,先生者去,血多,故后儿不得出也。“又说,李夫人腹中的“胎既已死”。李将军心里非常焦急,华佗一面安慰李将军,一面用汤药和针刺同时进行治疗,不多久,终于引下死胎,保全了李夫人的生命。《后汉书》称赞华佗的医术为“绝技”。

    华佗在针灸上所以有超人的技术,这与他善于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包括他人的经验)是分不开的。一次,督邮徐毅患病,请医宫刘租针灸治疗,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咳嗽,欲卧不安”。过了一天,请华佗医治,华佗发现由于针刺伤了内部脏器,所以产生了新的病症。华佗根据这个病例,进行反复研究,认为刘租所以能刺伤内脏器官,由于按照古人“挟脊相去三寸”(以脊椎骨为正中,旁开一寸半)的取穴方法。华佗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挟脊相去一寸”(以脊椎骨为正中,旁开各五分)的新方法。据现代解剖生理来看,华佗的取穴方法,是接近于脊椎两旁的交感链,如在这个部位扎针,不仅确保安全,又能取得较好的针刺效果。这种取穴方法是华佗的发明创造,后世人为了纪念他,将穴位命名为"华佗挟脊穴。"目前临床上仍为广大医务人员所采用。

    华佗在医学上的伟大贡献(二)

    治虫的经验

    人体寄生虫的种类很多,古代便有“九虫”之称,对寄生虫病的治疗,祖国医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值得引起我们的推崇。

    一天,华佗在路上,遇见一个患有咽喉阻塞症的病人,华佗认为这是由寄生虫引起的病症,告诉病人说,“向来道隅,有卖饼入,萍虀甚酸,可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虀”是一种味道很酸的胞菜。病人吃了“萍虀”后不多久,果然吐出了一条大蛔虫,咽喉也畅通了。过一天,病人拿了这条蛔虫,去拜谢华佗,一进屋“顾视壁北,悬蛇(虫)以十数。”可见华佗的治虫经验是很丰富的。华佗的这种治虫方法,被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陶弘景,在著《药总诀》时,记了下来,“面店蒜虀乃下蛇(虫)之药”(萍虀可写为蒜虀)。至今在民间还流传着用蒜和醋进行治虫的方法,河北、山西一带,每逢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把蒜浸泡在醋里,到春节时,老老少少吃上一点用醋浸泡的蒜,当作杀虫的良药。

    此外,华佗对某些寄生虫病的病因,已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据《后汉书》记载,广陵(扬州)太守陈登,“忽患胸中烦懑,面赤不食”的病症。请华佗医治,华佗对陈登说:“府君胃中有虫,欲成内疽”。他认为此乃是“腥物所为也”。据现代医学证明,有些寄生虫病,确实是吃了带有寄生虫的生鱼或生肉而感染的。

    五禽戏的创造

    华佗在治病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防病的重要性。他继承了古人“不治已病治末病”的思想,要人们参加劳动,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他曾对学生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他又将古人长寿的道理告诉学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由此,华佗模仿自然界五种动物的姿态,编造了一套医疗体操,“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学生吴普,遵循老师的教导,每天坚持做五禽戏的锻炼,身体很健壮,“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五禽戏一直留传到后世,唐代柳宗元的诗词中有“闻道偏为五禽戏”的记载。明代周履靖曾将五禽戏的动作,绘成图案,编进了《赤风髓》一书。今天,有些民间医疗体操中,还保存着五禽戏的个别动作。

    华佗不仅有高明的医术,还有高贵的品德,他不图名利,不求富贵,不愿在朝廷做官受禄,宁愿做一个四处奔波,治病救人的民间医生。据《后汉书》记载,太尉(高级武官)黄宛,曾在汉献帝刘协面前推荐华佗入朝做官,后来又有沛相(地方长官)陈珪,推荐他当孝廉,华佗都婉言谢绝了。大丞相曹操,几次要求华佗留在身边作侍医,华佗以妻病为理由,离开了曹操,曹操多次派人到他家里,催促早日返回许昌。华佗迟迟不从命,最后,以虚诈为名,逮捕治罪。华佗不畏强暴,不为利诱,虽然身陷牢狱,仍不忘广大群众的疾苦,断然拒绝了曹操的要求。华佗也预料到会身遭不幸,就将携带的医书一卷,交给狱卒,希望他能保存下来,留传后世。狱卒怕受牵累,不敢收下。华佗非常失望,一怒之下,将医书付之一炬,最后,华佗也被曹操杀害了。

    华佗的被害,和他的著作被焚,是我国医学史上的一大损失。据记载,华佗的著作,在当时还没有全部烧毁,留传下来的还有《观形察声并三部脉经》、《枕中灸刺经》、《华佗方》、《五禽六气诀》等,在汉以后的医书中,还能见到。后来,这些著作逐渐佚散了。至今留传的《中藏经》以及《玄门脉诀内照图》、《华佗方》等,都是后人借托华佗之名而撰成的。

    华佗的著作虽然佚散了,可是华佗的名字,连同他对祖国医学的贡献,却永世长存。《后汉书》、《三国志》都为他写下了传记;后世为了纪念他,在他游学的地方--扬州和徐州,设立了墓地和华祖庙。这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他的崇敬和怀念!

更多中药材
  • 银耳在很多消费者的眼中觉得是一种食材而已,但其实银耳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那么,银耳的医用价值有什么?银耳味甘、淡、性平、无毒,既有补脾开胃的功效,又有益气清肠、滋阴润肺的作用。既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又可增强肿瘤患者对放、化疗的耐受力。银耳富有......
  • 艾条是我们中医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种中药材,这种药材在具体的使用过程当中,以熏艾和艾灸两种方式为主。艾条的作用主要是温筋通络,对于一些风湿关节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艾条的功效根据其质量会有所差异,越是放置时间长的艾条渗透能力越强,其治病效果......
  • 肉桂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十分常见的一种植物的干燥之后的树皮,它的气味是浓烈的香气,所以它可以作为调料出现在食物当中,除此之外,它还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是一种重要的药材,中医上面说,肉桂可以补温肾阳,还可以填精补血,同时对于一些人体内因为阴盛阳......
  • 很多人对你艾灸的具体功效已经非常的熟悉,甚至以为艾灸不会导致任何副作用。这种想法不正确,艾灸也是有副作用的,比如说可导致皮肤起泡,甚至导致皮肤化脓。如果是起的小泡泡,大多数人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是起泡非常的普遍,非常的严重,则需要重视起来了。......
  • 韩信草,是一种非常好的植物,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药材。韩信草的模样也是极好的,不是像其他的中药材那样模样一般,很难辨别出来。很多的中医都非常喜欢用韩信草来调配一些药物,让人们的身体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说了这么多,大家有的还不知道韩信草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