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眼科沙眼

    本病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眼病。病眼睑结膜血管模糊,粗糙不平,形似沙粒,故名沙眼。中医又名椒疮。西医学亦称沙眼。

    由于沙眼是眼科最常见的传染病,其并发症危害又严重,是眼科临床重点防治眼病之一,故本节附有对沙眼的病因、诊断要点、分期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供临床参考。

    [病因病机]

    脾胃积热,复感风热邪毒,内热与外邪相结,壅阻于睑里,脉络受阻,气血失和,易发本病。

    [临床表现]

    初起,觉眼部不适,或微有痒涩感,或无明显异常感觉。翻转胞睑,可见睑里靠两眦处红赤且有少量细小颗粒,色红而硬或伴有少量质黄而软的粟状颗粒。

    病势发展,睑里红赤加重,颗粒增多,可布满睑里,甚至胞睑肿硬,重坠难开。自觉睑内刺痒灼热,沙涩羞明,生眵流泪,重者伴见白睛红赤,黑睛赤膜下垂,星点翳膜等,危害视力。羞明痒痛加重,眵泪胶粘。

    重症沙眼,日久粟粒状颗粒溃破,大量结疤及黑睛赤膜发展,致诸多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

    [并发症及后遗症]

    沙眼(椒疮)重症的并发症与后遗症较多,古人早已发现并有详述,只是限于条件,尚未将这些并发症和后遗症与沙眼联系在一起阐述。现概述如下。

    一、倒睫拳毛沙眼后期,睑内结瘢,瘢痕牵扯,内急外弛,睑弦内翻,拳毛触刺睛珠,羞明流泪,沙涩疼痛,甚至白睛红赤,黑睛生翳,视物昏朦。

    二、血翳包睛邪毒侵及黑睛,轻者赤脉如帘,由上垂下,称为赤膜下垂;重者由黑睛四周侵入,致黑睛混赤,称为血翳包睛。睛珠涩痛,羞明流泪,视物昏朦。

    三、黑睛星翳赤脉下垂者,在赤丝尽头出现星点云翳。重者可变生花翳白陷或凝脂翳。

    四、睥肉粘轮毒邪损及胞睑内面与白睛表层,致使睑内面与白睛粘着。牵引胞睑时,可见睑内与白睛相连。重者阻碍眼珠转动。

    五、流泪症与漏睛症邪毒侵及泪窍,使窍道受阻,泪液不得下渗则可溢于睑外。若排泪窍道邪毒煎熬,日久又可腐败成脓,变生漏睛。

    六、睛珠干燥邪毒久郁,阴液耗损,目失濡养,白睛少津,故跟干涩不舒,频频眨目。严重者,可干燥变厚似皮肤。黑睛干燥生翳,视物昏朦,甚至盲不见物。

    七、上胞下垂邪毒壅盛,脉络瘀阻,胞睑肿硬变厚,致上胞重坠难举,或病变累及提睑筋肉而无力提举。

    [诊断依据]

    一、睑内脉络纹理模糊。

    二、睑内椒皮样颗粒丛生。

    三、或见睑内瘢痕形成,风轮上方可见赤膜下垂,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粟疮鉴别。

    表10沙眼与粟疮的鉴别

    ┌─────┬─────────┬───────────────────┐

    粟疮

    │ 病名

    沙眼

    ├─────────┬─────────

    │结膜滤泡症

    │滤泡性结膜炎

    ├─────┼─────────┼─────────┼─────────

    │自觉症状 │痒涩羞明,异物感 │无症状或微感痒涩 │眼痒,羞明,异物感

    ├─────┼─────────┼─────────┼─────────

    │分泌物

    │生眵流泪

    │无

    │少量眵泪

    ├─────┼─────────┼─────────┼─────────

    │血管

    │睑内血管模糊

    │清楚,无充血

    │睑内充血

    ├─────┼─────────┼─────────┼─────────

    │乳头

    │增生肥大

    │无

    │无

    ├─────┼─────────┼─────────┼─────────

    │分布以上睑、上穹窿│分布以下睑为主,大│

    │部为主,大小不等,│小均匀,排列整齐,│

    │滤泡

    │排列不整齐,或融合│界线分明,呈半透明│同结膜滤泡症

    │成片,内容混浊,愈│状,愈后不留疤痕 │

    │后有白色疤痕

    ├─────┼─────────┼─────────┼─────────

    │角膜血管翳│有

    │无

    │无

    └─────┴─────────┴─────────┴─────────┘

    [辨证论治]

    对该病的治疗,当内外兼施。轻者可局部点眼药治疗,重者则配合内治,必要时可配合手术治疗。对其并发症与后遗症,轻者可在治疗本病时兼顾之,重者则须酌情另行处理。

    一、内治

    (一)风热客睑

    [主证]眼痒涩不适,羞明流泪,睑内微红,有少量红赤颗粒。

    [证候分析]跟痒涩不适,羞明流泪为风邪所致,睑内之红赤颗粒为风热壅滞睑络而发。

    因风热客睑尚轻,故睑内微红,所生颗粒较少,自觉症状亦轻。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原方疏散风热之邪,酌加赤芍可通络消滞退赤。

    (二)脾胃湿热

    [主证]眼涩痒痛,眵泪胶粘,睑内红赤,颗粒较多,病情缠绵不愈。舌红苔黄,脉濡数。

    [证候分析]脾胃湿热,复感风邪,内外合邪,上攻胞睑。风盛则涩痒,热盛则红赤而痛,湿热盛则眵泪胶粘,颗粒较多。湿邪难除,病情缠绵。舌脉皆属湿热内盛之象。

    [治法]清热祛湿,除风消滞。

    [方药]清胃散或除风清脾饮加减。前方中黄连苦寒泻火,生地、丹皮凉血清热,当归活血消瘀滞,升麻清热解毒,引经人阳明。全方共奏清胃凉血消瘀之效。后方中黄连、黄芩、连翘、玄参、知母清脾胃,泻热毒;元明粉、大黄通腑,泻脾胃积热;荆芥、防风疏散风邪;桔梗、陈皮理气和胃祛湿;生地配合大黄凉血活血消滞。诸药合用,具有泻热清脾、疏风散邪之效。用于本证,两方均须酌加苦参、地肤子、苍术等清热燥湿止痒药物。

    (三)血热壅滞

    [主证]胞睑厚硬,睑内颗粒累累,疙瘩不平,红赤显著,眼睑重坠难开,眼内刺痛灼热,沙涩羞明,生眵流泪,黑睛赤膜下垂,舌红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脾胃热盛,热人血分,循经上攻,壅滞胞睑,则睑内红赤,颗粒累累,疙瘩不平,且胞睑厚硬而致重坠难开。热盛则灼热刺痛羞明。热瘀血分,侵犯黑睛,故见赤膜下垂,且涩痛、羞明、流泪等症加重。

    [治法]凉血散瘀。

    [方药]归芍红花散。方中当归、赤芍、红花、大黄凉血散瘀;连翘、栀子、黄芩、甘

    草清热解毒,防风、白芷疏风散邪。全方共奏凉血散瘀之功。

    二、外治

    (一)局部点黄连西瓜霜眼药水或化铁丹眼药水、犀黄散等眼药。

    (二)若颗粒累累者,可用黄连制灯芯草或海螵蛸棒磨擦。

    海螵蛸棒磨擦法:将海螵蛸磨制成棒状,用黄连水煮沸消毒,取出待干备用(若用灯芯草,先剪成小段,制法同上,术时用小镊子夹持操作)。术眼先滴1%地卡因液作表面麻醉,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术者以左手翻开上、下睑,充分暴露穹窿部。右手持制海螵蛸棒,以轻快手法上下左右来回多次磨擦睑内面颗粒密集处约1分钟,至见点状渗血为宜。磨擦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并涂抗生素眼膏。相隔5天一次。根据病情,可多次重复进行。操作时应注意消毒,用力不可太重,且不可损伤黑睛。病变严重而且广泛时,可分期分段进行磨擦。

    三、其他疗法

    (一)滴用10%一30%磺胺醋酰钠、0。5%金霉素、0.1%利福平等眼药水,每日3—6次,每晚临睡涂0.5%金霉素眼膏1次。坚持1—3月可收效。

    (二)眼珠干燥者,可滴人工泪液或生理盐水。

    [预防调摄]

    1.大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把本病的危害性、传染途径、诊断与治疗方法,向群众宣传,进行群众性的普查与防治。

    2.改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提倡一人一巾,提倡流水洗脸。患者的洗脸用具要与健康人分开使用,尤其是服务性行业的洗脸用具,必须

    严格消毒后使用,以免引起交叉感染。

    [转归预后]

    一般轻度沙眼自觉症状不严重,易被忽视,但若长期失治,病情逐渐发展时,其产生的并发症与后遗症都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该病的防治工作不容忽视。

更多中药材
  • 家里老人几乎都有风湿病,每年都会帮他们买不少可以减少风湿疼痛的药,吃的药丸,贴的膏药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药,每次去中药店选配药材时,中医们往往会加入一种叫红大戟或者京大戟的药草,这2种药材的主治功能相近,只是其配药量上面会有一定的差异,京大戟有......
  • 看中医药书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个词,红大戟;本是无异,却逐渐被这图文并茂的野草野花吸引,其中,有一种植物,红色茎,绿色的叶片,深绿的老叶上拖着浅绿的新芽,颜色过渡的倒是别致,它是红大戟,不仅外表红色,折断的茎里也是红褐色,又因为根部长得像红薯......
  • 芫花跟薰衣草花很相似,芫花的花开的比薰衣草的要稍大些,况且芫花不仅仅是好看而且芫花根还可以用作中药,很多人都不知道吧,都以为芫花只是用来欣赏的,好吧好吧,既然这样我就向大家答疑,说说芫花根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芫花根的功效,逐水,解毒,散结。......
  • 它在我的家乡常有,老叶鲜绿色,新野嫩绿色,层次交替、变化明显,俨然一件艺术品,亦或一副水彩画,它是甘遂,是我国的特有,虽说它的茎叶美丽,可入药的呢,却是其根部,常生于矮坡、沙地或田边路旁,因为可以入药,现在已经被人工种植,味苦、性寒,有毒,......
  • 松子仁我们在市面上都能够买到,但是我们买到的松子仁都是经过加工炒制之后的熟的松子仁,一般松子仁刚摘下来的时候,是非常的难咬动的,大家知道松子仁是生长在哪里的吗,就是在松树的松塔里面的,生松子仁本身也是一种药材,那么到底生松子仁的功效和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