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自己当养生专家

    时下,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于是养生成为热门话题。那么,究竟什么是养生呢?为此记者专门走访了赵氏经络养生会馆的专业养生师赵博。赵博从事养生指导工作多年,是吉林省著名的养生专业指导师,并负责吉林省的养生师培训工作。据他介绍,养生一词源于《黄帝内经》:“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也就是说,健康是自然、情志与脏腑的和谐统一体。

    养生的精髓又在哪里呢?《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人体经过演化而形成了完善的自身免疫修复机制,即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自动调节人体恢复和保持健康,益寿延年。当你给它所需的环境和条件后,它就可以防治亚健康和疾病了。中医养生的精髓就在恢复人体“正气”上,它有别于西方科学提出的通过外界补充来达到平衡的理论。

    养生的定位就是根据宇宙间大气圆运动的自然规律,结合五运六气,通过时间调理人体脏腑阴阳平衡及酸碱平衡,使人体与自然圆运动和谐,从而达到恢复正气的目的。从中医理论来说,人体存在着五大藏象系统,就是指心、肝、脾、肺、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脏”。那么它们都在人体起什么作用呢?

    肾——肾主藏精,就像人体的银行,存储生活中积攒下来的精华,并负责繁衍后代。肾主水,体内水液代谢和调节,下肢脚和腿的浮肿都因肾无法及时排泄多余的水液。肾主骨,生髓,有充养骨骼、滋生脑髓的作用,故骨、脑的兴衰发育与肾有关。对于补钙、补脑来讲,中医可以通过补肾一并解决。肾主毛发,故牙齿不长、脱落和头发的脱落和肾密切相关。

    心——心藏神,主神明,是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是一身之主,脏腑之君王。主血脉,其华在面,面色红润取决于心的健康;汗为心之液,在体内是血,出体外才叫汗,故有“血汗钱”之说。中医理论讲的心,包括心脏和大脑。例如:“心里想”,不是指心脏在想,而是指大脑在思考。

    肝——肝主藏血,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说。人卧则血归肝,在晚上23点前躺下睡觉,血液才能在肝中新陈代谢。肝开窍于目,眼睛疾病与肝关系密切,如眼干涩,眼底出血都可通过调理肝脏得到解决。肝主筋,其华在爪,抽筋及指甲的软脆等都可通过养肝调节;肝主疏泄,助脾胃运化食物,分解脂肪,由于肝的疏泄功能不好才会导致脂肪肝,通过调理肝,脂肪肝是可以恢复的。肝气升发顺畅,身体康健;肝气郁结,可见闷闷不乐,唉声叹气,胸肋胀痛,月经不调,及乳房胀痛等症;若肝气升发太过,便是肝阳上亢,可见头痛头晕,急躁易怒,眼红,耳鸣。

    肺——肺主诸气,司呼吸,吸入清气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结合,化为元气,为人体能量的来源,维持生命。肺朝百脉,身体的任何部位都能联系到肺脏。肺参与人体水分代谢,通调水道,是人体津液的来源,肺就好比珠穆朗玛峰上的冰雪,它是长江和黄河之水的源头。肺开窍于鼻,主皮毛,凡皮肤病、鼻炎、咽喉炎诸症,皆可通过调肺解决。

    脾——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也就是人体维持生命所需营养之源,故称为“后天之本”。脾又主运化水湿,对体内水分的输布有重大影响,脾虚则便溏或水肿,饭后腹胀。脾统血,统摄血液于脉管内流动而不外溢,当鼻子出血或身体极易出现青紫现象,这都是脾不统血之故。脾主肌肉,肌肉的酸懒,后背板结,手脚肿胀都是脾虚之症。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如唇白为脾虚弱,唇紫为脾中有寒等。所以,人后天的身体状态、健康与否,与脾关系最为重要。

    熟知五大脏象系统的功能后,就算真正踏入了中医养生之门,对于自己出现的失衡症状,也就知道是哪个脏腑出现的问题,从而采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了。应用五大脏象平衡的原则,我们在春季养生要选择食补,如鸡肉、鸡蛋、瘦猪肉、红枣等,不仅可改善慵懒的体质,还可充沛体力。然而,对于身体明显虚弱的人,则需要选择适当的滋补中药来调养,如西洋参、龙眼肉、党参、黄芪等。春天百花盛开,是过敏性疾病的多发季节。若有慢性疾病或过敏体质的人,春天一定要忌口,忌服“发物”,如虾、蟹、咸菜等食物,否则旧病极易复发。总的说来,春天的调养药膳,以平补为原则,不能一味使用温热补品,以免春季气温上升,加重身体内热,损伤到人体正气。希望大家都能成为自己的养生专家!--摘自《吉林日报》

更多中药材
  •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治疗绝大部分类型的颈椎病。那么也可以配合中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效果会更好,同时注意姿势。比如说我们常见神经根型颈椎病,还有一类很常见这个交感神经刺激。这一类的颈椎病,它这个症状从头到脚都会有,这一类效果是......
  • 拉肚子是可以减肥的,但是它属于一种不健康的减肥方法,它减掉的不是脂肪,而是身体里的水分,对身体的危害较大。长期腹泻是吃进去的食物营养和水分没有得到充分的吸收就排出体外,容易导致脱水、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疾病。导致腹泻的原因很多,如果腹泻......
  • 一、含糖多的食物。中医讲,甘入脾虽能补脾益气,但同时也会助湿,甘甜的食物,含糖量高,含淀粉类多的食物,对于有湿气的人来说,不适合多吃。二、生冷的食物。中医讲,寒凉伤脾,伤脾后,脾的运化功能减弱,也容易促进湿气生成。三、油腻的食物。煎炸烧烤食......
  • 需要煎熬的中药都建议尽可能在熬之前先泡10到20分钟,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中药材因骤然受热,使其表面所含的蛋白质凝固,细胞壁变硬,从而不利于水分渗入和有效成分析出,造成药效降低。......
  • 很多学中医的可能知道中医有个病名叫虚劳,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专门有个血痹虚劳病,喜欢中医的朋友可以回去翻一翻,虚劳就是身体很虚,常年的虚亏,五脏都虚,叫虚劳。这个劳不是指的劳动,不是指的累,而是指的身体很弱的情况下,中医叫虚劳病。那这个“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