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患者用药的心理误区

    人难免生病,生病就得吃药,但往往有些人随意用药,盲目用药,不仅没治好病,还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

    误区之一:药品价高疗效就好 药品价格的高低,主要与它的原材料有关,原材料稀少,采集艰难,或工序复杂,药价便高,反之则便宜,药品价格和疗效不成正比,譬如:硝酸甘油每片不过几分钱,但它时下仍然是公认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救命良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要对症下药,不在乎药价的贵贱。

    误区之二:盲目迷信新药 有的人总是要求医生开些新药,他们以为新药才是疗效好的药,特别是慢性病患者,总希望从新药中寻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一般来说,临床上对新药和刚进口的药实际效果和毒副作用的观察时间不长,有一个探索。实践。检验的过程,其中一部分可能经不起考验而淘汰,所以不能盲目迷信新药。

    误区之三:迷信补药 有些患者认为“有病必虚,虚则必补”,因此,生病就服用补药。殊不知,补药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而非包医百病的灵药。补药只适用于虚症患者,且虚症患者也有不同种类,尚需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若不加选择地滥用补药往往会加重病情,如高血压患者,误服人参补品,会使血压骤升,甚至会发生脑血管意外的严重后果。

    误区之四:迷信偏方治大病 一些患有慢性病,疑难病的人,由于治病心切,往往盲目信任偏方或秘方,不管是否对症,便贸然使用。偏方在治某个病时也许会有效果,但它毕竟只停留于感性认识,而未升华到理性认识,使用者多是知其疗效而不知为何生效,更缺乏对其副作用或毒性的了解。此外,偏方或秘方多是由非正规医生应用,方法不统一,也可因用法不当酿成大祸,更有那江湖游医用此招摇撞骗、谋取病人钱财。因此,切勿盲目崇信偏方、秘方,误己害人。

    误区之五:以多为胜 有的病人看病,见医生只开二三种药,便疑心药少治不好病。殊不知,医生处方用药是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及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的,治病用药唯以药能对症为原则,而非“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有的医生临床喜欢开大处方,但疗效未必佳。

    误区之六:迷信抗生素 有些人感冒了,发热不退,就要求医“生开抗生素,打吊针,把抗生素当成“万能药”。殊不知,伤风感冒是病毒所致,抗生素对它无济于事。乱用抗生素,极易产生耐药性,而且会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严重时还会造成生命危险。

    误区之七:认为中药无副作用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药同样不例外,只不过中药大多数作用比较缓和而已,其实中药也有其副毒作用,更何况有许多药性剧烈及有毒的中药呢,服之过多会引起中毒,甚至也会危及生命。因此,正确的方法是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通过辨证论治,对症用药治疗,才会对庭康和生命有益。

    误区之八:将普通药当补药 有些人经常购买丙种球蛋白为孩子注射,认为花小钱能增强抵抗力。其实丙球只是对某些病毒性传染病有预防作用,而且只是一种暂时的被动免疫,不是什么病都能预防,盲目多用可能抑制自身抗体的产生,干扰其他疫苗的效果。有的人还将维生素当补药,其实维生素只能作为维生素缺乏症的治疗,随意多用甚至可以引起中毒。(作者:余文慧)

更多中药材
  • 现在很多人生病了都采用喝中药的方法来根治疾病,随着中药的流行,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煮中药的罐子。但是奇怪的是有些罐子没有盖子而有些罐子有盖子,对于这样的现象商家给出的说法也有所不同。很多人对煎中药应不应该盖盖子有所争议,现在就让我们来听听老中......
  • 说到金不换不知道大家会想到些什么,但是作为笔者的我第一次听这个名字还是在电视剧里面听到的,也许和大家一样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熟悉是名字,陌生则是它竟然是一味中药;那么问题来了,金不换的功效与作用是否了解呢,如果不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一道来......
  • 现代人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以及饮食的不规律,使得肠胃病成了职场上的常见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俗话说的好,胃病三分治疗七分靠养,只有长期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够彻底改善胃部健康,实现肠胃消化功能的自行修复。那么在日常生......
  • 大家都知道,杏的营养价值是很高的,而杏仁的营养价值更为丰富了,所以有很多人会买上一点杏仁,空闲的时候就会吃一吃,既可以当做小零嘴,又对身体有好处,杏仁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能够预防疾病了,而且还可以延缓衰老,这主要得益于杏仁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
  • 红花,艾叶,我们都知道,而且生活中也能经常用到的,艾叶活血理气,祛寒湿,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两者在一起的作用可谓相辅相成,疗效更好;很多人都会每天准备一盆水加入适量的红花艾叶泡泡脚,缓解一天来的压力,那么红花艾叶泡脚禁忌你知道吗,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