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咳血

    【概述】

    咳血指肺络损伤、其血经气道咳嗽而出,或痰中夹血,或纯系鲜血。

    【病因病机】

    出血的原因大多与气与火有关。有因外感风热燥邪,灼伤肺络,迫血上逆;或系饮酒、过食辛燥之品,燥热蕴积于胃肠,郁热化火,扰动血络;亦可七情不调,郁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胃,损伤胃络,而致呕血;或因劳倦过度,脾气受损,脾不统血;气不摄血,出现呕血、便血;久热久病,伤及肾阴,相火妄动,迫血忘行,产生尿血等症。

    【辩证分型】

    (一) 热伤肺络

    外感风热燥邪或肝火上逆迫肺,灼伤肺络,致鲜血咳吐而出。症见血色鲜红量多,咳嗽胸闷,烦躁易怒,便干溲赤,脉浮弦数,舌红苔黄。

    (二) 阴虚火旺

    肺阴亏耗,阳虚火旺,火盛烁肺,迫血妄行。症见咳嗽 少痰,痰中夹血或纯系鲜血,血色鲜红,盗汗颧红,潮热烦躁,脉象细数,舌质红。

    【治疗】

    (一) 热伤肺络

    1.治则;清热润肺,和络止血。

    2.处方:肺俞、孔最、鱼际;外感加风门,肝火加太冲,血脱加涌泉。

    3.方义:肺俞属足太阳又为肺脏经气转输之处,太阳主一身之表,故用以达邪润肺;孔最为肺经郄穴,善调降肺气、清热止血,是止咳血之要穴,加荥穴鱼际更加重清解肺热之力。如为外邪骤入犯肺,加取风门逐邪外出;如为肝气化火,上逆烁肺,配肝经之原太冲,疏气机、降肝火,清络和营;如为血出似喷,两足厥冷者,宜速取涌泉导血下行,复归于元。

    4.治法:肺俞穴宜针芒略向脊柱方向斜刺,以气至法导出针感向前胸放散(注意避免过大幅度提插,以免引致气胸),先行泻法,后行补法,泻多于补,留针。孔最可用梅花针反复叩刺至穴区皮肤轻微出血。涌泉穴,先令病人热水洗足后,将附子打烂贴敷于上,并包扎之。余穴均用泻法。留针时间依症状改善而定,亦须反复间断运针。

    (二) 阴虚火旺

    1.治则:滋阴降火止血。

    2.处方:肺俞、中府、太溪、大椎。

    3.方义:肺俞、中府为俞募相配,可滋肺阴、清肺火;太溪是肾之原,刺之能育肾阴而润肺降火,更属治本之法;大椎又名百劳,用以清骨蒸潮热。肺阴得润,虚火得降,咳血当能自止。

    4.治法:均用针治。大椎以泻为主,先泻后补;太溪只补不泻;肺俞、中府以补为主,先补后泻。针法同前。

更多中药材
  • 胡本先 陕西岚皋县中医医院刘某,男性,44岁,因肛门块物肿痛反复发作两个月来院就诊。自诉两个月前突发肛门左侧有一鸽蛋大小包块,肿胀疼痛,经抗生素静滴治疗,疼痛稍减,肿块未消,每因劳累则肿痛又起,无恶寒发热,无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无便血,大......
  • 熊兴江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痤疮病机多属血热、湿热、热毒、血瘀,一般多将本病分为肺热证、血热证、胃肠实热证、热毒证、湿毒血瘀证等,治疗上分别选用泻白散合枇杷清肺饮、桃红四物汤、清胃散、五味消毒饮和除湿解毒汤等。但我们发现,临床辨治......
  •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鬼箭羽性寒,味苦。功能活血散瘀,杀虫。《本草述》:“鬼箭羽,如《本经》所治,似专功于女子之血分矣。又如苏颂所述古方,更似专功于恶疰及中恶气之毒以病于血者也。”忍冬藤性寒,味甘,气平,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可以......
  •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脾胃病者,医者多倡导东垣之论,一部《脾胃论》集脾胃学术之大成,其论述详于温补而少于清滋,往往忽略脾阴治疗,后世医家也多遵其说。然脾与其他脏腑一样,也有阴阳之分。纵观古今立说,论脾阴者颇多。《灵枢·五邪》篇云......
  • 宋永刚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桔梗为《本经》下品。原文:味辛微温。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本经》云其味辛微温,与现在的认识不同。就其味而言,现认为以苦味为主,兼有辛味。就其药性而言,也与之相左,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