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肺部病证的中医护理方法

    心悸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悸动、心慌不宁,甚至不能自主或脉跳三五不齐的病证。西医学中的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甲状腺机能讥进、贫血等病中以心悸心慌为主症时,属本病辨证范畴。

    1、病因病机 多由内伤因素导致心的气、血、阴、阳的亏虚,失调,或血脉瘀阻而造成心中悸动不安。

    (1) 先天禀赋不足、脏腑虚弱;或久病失于调养,或失血过多;或思虑伤脾,气血生化乏源而致心气、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而心悸。

    (2) 年老肾亏,或久病及肾,或郁怒伤肝、肝阴不足,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虚火上扰心神而心中悸动。

    (3) 久病气血不足,延及心阳虚弱,心阳虚不能温养心脉而发心悸。

    (4) 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饮邪上犯,心阳被抑而心神不安心慌心悸。

    (5) 心气虚衰,血行不畅,日久成瘀、瘀血痹阻心脉,导致心悸。

    2、辩证论治

    (1) 心血不足证:

    证候:心悸失眠,头晕健忘,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脉象细数。

    治法: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主方:归脾汤。

    (2) 阴虚火旺证:

    证候:心悸心烦,头晕目弦,少寐多梦,舌燥咽干,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主方:天王补心丹。

    (3) 心阳不足证:

    证候:心中空虚,惕惕而动,面色苍白,胸闷气短,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主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4) 心血瘀阻证:

    证候:心悸胸闷,或有阵发性心胸疼痛,痛如针刺,或面唇紫暗,舌质有瘀点瘀斑或紫暗,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定悸。

    方药:血府逐瘀汤。

    3、辩证施护

    (1) 一般护理:

    ① 居室环境温湿度应适定,安静,避免突然的高声、噪音的干扰。

    ② 情志因素如思虑过度、惊恐等,常为本病的诱因。所以要重视做好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当病人心悸发作时常自觉心慌恐惧,六神无主,此时最好有人守护在旁,使其感到放心,稳定情绪。

    ③ 心悸经常发作者,要重视休息。若属于心脏器质性病变者则要卧床休息,甚至绝对卧床。

    ④ 对重症心悸病人,要严密观察脉象、呼吸、面色、血压的变化。若见脉结代、呼吸不畅、面色苍白等心气衰微表现时,立即予以吸氧,报告医生。同时可针刺内关、神门。

    ⑤ 服用洋地黄类强心药之前,要测心律、心率(测一分钟),并做记录。服药后要观察服药反应,若发现有中毒症状时,暂停给药。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⑥ 针刺止悸穴位如双内关、双针神门。耳穴有心、肾、副交感等。

    ⑦ 必要时可作心电图检查。血压过高或过低者,应定期测血压。

    (2) 心血不足证:

    ① 一般护理内容。

    ② 适当休息,避免过劳。

    ③ 适当的饮食调补,可选用桂圆、红枣、莲子、黑木耳、瘦肉、牛奶、猪心等食品。忌烟、酒、浓茶及咖啡。

    ④ 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针双内关、双神门,服用补心丹1~2粒,每日2次。

    (3)阴虚火旺证:

    ① 一般护理内容。

    ② 重视情志护理,避免情志的刺激,郁怒伤肝,致肝阴虚阳亢。同时必须作发了家属工作;积极配合。

    ③ 戒烟忌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痰多者忌肥厚细腻之品。

    ④ 饮食可适当清补,补益心肾之阴,如可食用甲鱼、桑椹、银耳、红枣、鲜藕等。

    ⑤ 心悸时可服用珠砂安神丸1~2粒。或针内关、神门,或耳穴埋豆。

    ⑥ 心悸伴头晕目眩者,要观察血压变化,必要时每日测血压1~2次。

    (4) 心阳不足证:

    ① 一般护理内容。

    ② 心悸甚者,必须卧床休息。

    ③ 注意保暖,居室向阳,注意随气候变化,增减衣着。

    ④ 兼有水肿症状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适当限制饮水量,并记录24小时出入量。重度水肿者参照"水肿"病护理。

    (5) 心血瘀阻证:

    ① 一般护理内容。

    ② 本证常伴胸闷心痛,要密切观察脉象等病情变化,若病人出现剧烈胸痛、面色苍白、脉结代或细微欲绝,则属心阳暴脱之危证,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立即予头低卧位或平卧位,测呼吸、血压。配合医生抢救。

    ③ 心悸伴有胸闷不适者,需卧床休息。

    ④ 饮食宜清淡、少油腻及肥甘厚味、忌食动物油脂及内脏,鱼子、虾子、蟹子黄、蛋黄、富含胆固醇应慎食或不宜食。可用少许红花酒20ml,每日小酌,有活血通脉作用。

    ⑤ 心悸胸痛发作时可服用三七粉1.5g,琥珀粉1.5g。

    4、养生指导

    (1) 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疾病,如各种心脏病、甲亢、贫血等。

    (2) 重视自我调节情志,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丰富生活内容,怡情悦志,使气血条达,心气和顺。

    (3) 生活起居有一定规律,注意适当锻炼身体,使心肺功能正常,预防外邪的侵袭。

    (4) 饮食有节,勿过饱,勿食肥甘厚味;戒烟慎酒,忌浓茶、咖啡。

更多中药材
  • 我们正常的是肝肾气血充盈呢,到更年期时候,气血亏虚,肝肾亏虚的话,就肝脉不足,会导致这个肝经有淤堵的情况,就脾气比较大,就这个肝主疏泄的功能得到了破坏。......
  • 一、带气睡觉。中医认为,过度生气会导致体内气血紊乱,造成气机淤积,身体气血一旦失调,健康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在睡前心情要尽量保持平和。二、懒觉。中医认为久卧伤肝,尤其早上是阳气生发的时候,这个时候睡懒觉对健康是不利的。三、饭后立即睡觉容易加重......
  •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人会把红豆和赤小豆弄混,其实这两种豆子还是有区别的,无论从外形还是功效上,两者都不太一样。红豆圆而大,常常用作食材,具有化湿补脾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比较实用。而赤小豆扁而小,常用于入药,具有利湿消肿,清热退黄的功效,......
  • 罗汉果大家应该都熟悉,它具有清肺利咽,化痰止咳,润肠通便的功效,所以有些人咳嗽,咽痛或者便秘死都习惯用它来泡水喝。但我们要注意,罗汉果味甘性凉,对于脾胃虚寒者并不适合使用,大家一定要记住。......
  • 中医认为,肥胖都是由脾虚所导致的,脾胃虚弱会导致身体水湿运化和排泄能力下降,湿气重便由此而来。而湿气重的人大多偏好重口味,肥腻食物吃多了又反过来造成身体痰湿过重,从而发胖。不仅如此,湿气重还会加重身体运化不畅,体内废物损失无法排出,就容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