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炎炎夏日巧养生

    夏天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个多事的季节,一些老人到了夏天,终日感到昏昏沉沉,出现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大便不正常等现象,但经医生检查,往往无明显的病变,有关资料也表明一些中老年人在夏季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平时高出1.5倍。

    河南省中医院名医堂专家王立忠教授说,夏季天阳下济,地火上腾,酷暑外蒸,人体气血趋向体表,形成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此时尤要注意起居与情绪,作息要有规律,做到“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午睡能解除疲劳,添精神,最为有益,但时间不可过长,过长反致神思昏昏,易于中暑,在精神与情绪方面,应息其怒,安其神,保持心情愉快。如能注意养生之道,不仅能愉快地安度盛夏,而且对防病健身、延年益寿也大有裨益。

    养神

    天热人就容易烦躁不安,所以首先要让自己平静下来,神清气爽,心境恬静。切不可紧张焦虑、急躁激动,以免心火内生、以热助热,故民间有“心静自然凉”之说。应避免剧烈的体力劳动和紧张的脑力思考,以免劳神伤气。

    养脾胃

    炎热出汗使胃肠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夏季往往容易常常出现一些消化不良现象。因此,夏季应以清淡质软、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品为主。少吃油条、烤饼、肥肉等厚味滋腻之品,以防生痰、生热、生湿。可吃绿豆、荷叶、金银花粥,既可清热除烦、解暑降温,又能及时补充因出汗而消耗的水分,以减低血黏度过高。冷饮不宜吃得太多。夏季可适当增加一些天然苦味食品的摄入,如苦瓜、苦菜、苦荞麦、绿茶等,可起到解热祛暑、生津健脾、消除疲劳的作用。

    勤换内衣

    夏季应勤洗澡、勤换内衣,保持皮肤清洁,汗腺通畅。

    注意休息

    清晨空气新鲜,应早睡早起,到室外适度活动,有利于提高机体调节功能,增强对热的耐受力。夏季日长夜短,许多人往往因睡眠不足而精神疲惫、头昏脑涨,为保持精力,宜坚持午睡。夏天暑热外蒸,毛孔开张,机体容易感受风寒侵袭,所以不可夜宿露天,乘凉也不宜太晚,以防夏季外感夹湿、夹暑之感冒。

    总之要把握环境平衡,顺乎自然,随着自然环境、气候、万物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做到“人与天应”,调摄得当,自然就能祛百病,平安渡夏了。(戴秀娟)

更多中药材
  • 首先说一下这个寒热错杂症啊,这是中医一个症型名词,这个大家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身上既有寒症,又有热症,有哪几种情形呢?其实在临床我们常见的类型,一种就是湿热证,这个湿热证呢,我们说中医体内有湿热之邪,患者就问,我湿热为什么我还怕冷,这个就是取......
  • 脾虚呢,大家在临床都比较熟悉了,患者去看病的时候,大夫都会说脾虚,脾虚包括气血不足,包括脾气虚,包括胃阴虚,包括脾气虚是不是夹有湿盛,这个呢,在临床上大家要多了解一些,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脾虚就补脾,就补气血,平常日吃点黄芪,是不是气血就会......
  • 这个患者呢,是一个42岁的男性,他来找我的时候主要表现就是这个,怕冷,乏力,腹部胸部一个胀闷,还有呢就是平时工作的时候容易生气,心烦,晚上睡觉呢也是特别容易做噩梦。我看了一下他的脉象呢,是弦滑脉,苔是白腻,有齿痕。从上面这些表现呢,中医就给......
  • 它分三种吧,一种是溃疡性结肠炎,一种是克罗恩病,还有一种呢,肠镜经常打出这样的报告的,慢性结肠炎,结肠炎症改变,结肠表面不光滑啦,有充血,水肿啊,甚至有一点点渗血了,重的呢可能会有糜烂,这个就是结肠炎在肠镜下的表现。对于患者来讲呢,一般患者......
  • 就是这个湿啊,主要是从我们脾胃来的啊,因为中医讲究脾胃是来运化水湿的,脾胃的功能减弱啊,也就是脾胃气虚了,运化水湿的功能下降,就会导致这个水湿之气在人体内积聚,积聚以后成为这个湿邪,我们一般就叫做寒湿。湿邪呢分为寒湿,也分为这个湿热,就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