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暑期慎防“热伤风”

    入夏以后,在较高的气温下,易患“热伤风”。“热伤风”病人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肺系症状,但头痛、头晕及胸闷、恶心、四肢困倦等脾胃病变更为多见。

    中医理论认为,夏季以感受湿热为主,治疗原则应以散热化湿为主。应该指出的是,很多人误以为“热伤风”是内火太大,就随意找寻各类败火药自行服用,此种作法是十分不妥当的。

    实际上,临床热伤风多热盛夹热,治疗时必须加以明辨。暑夹热者,多见头痛、头胀、皮肤灼热、全身无汗等。暑夹湿者,常见舌苔白腻、胸闷、不思饮食、肢体倦怠等症。对此两类不同的临床表现,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暑热为主者,宜用清暑解热法,常用药为香薷(3~5g),鸡苏散(10~12g),大豆卷(10g),粉葛根(3~5g),藿香(6~10g)等。暑湿盛者,宜用芳香化湿法,常用药为藿香(6~10g),佩兰(5g),苍术(6g),川朴(6g),焦楂(10g),神曲(10g),鲜生姜(二片)等。上药每剂煎取100~200ml,分2~3次口服,症状较重者可日服二剂。如患者较多,可每剂煎成500ml,灌于热水瓶内,每次30~50ml,每日数次,直至症状消失为止。

    简便方法还可用中成药清瘟解毒丸和银翘片并服。如果热伤风伴吐泻症,可加服霍香正气水;若兼有发热尿少,可并服六一散;倘身热无汗,可用葱白煮汤送药。(时立新)

更多中药材
  • 大家好,到了秋天了,秋天当令的邪气,是以凉,燥为主,那么从阴阳五行的角度来说,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那肺属金通秋凉,秋燥,所以这个秋的凉气和这个燥性,特别容易侵袭肺部,那最近我也发现周围的一些亲朋好友啊,还有这个病人,这一波儿感冒的病人比......
  • 中医常讲呢,肥人多痰,瘦人多火,就是胖的人呢多痰湿,瘦的人呢多阴虚火旺,瘦的人怎么吃也吃不胖,是什么原因呢?大部分是因为脾胃虚弱,吸收营养条件不行,吃完了之后吸收不了。所谓的瘦人多火呢,是指阴虚火旺,胃阴虚虚火旺盛导致什么呀?消谷善饥,就是......
  • 大家好,有些朋友啊,总觉得自己困,乏,没有力气,身体有一种沉重感,做什么事儿都没有精神,去医院体检,也没有发现什么指标异常,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从中医角度,主要有三大原因。主要就是虚实,咱们所说的虚呢?就是气血不足或者是肝肾不足,那每个人体质......
  • 大家好,很多病人呢,得了感冒,或者上呼吸道感染之后,急性的炎症,通过吃抗生素啊和积极治疗得到控制了,但是咳嗽呢可能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变成了慢性的支气管炎,过敏性哮喘等等。特别到了立秋以后呢,那么秋季的这个时令呢,它主要是以凉燥为主,......
  • 大家好,我们常讲啊,春捂秋冻,就是春天要多穿点衣服,秋天要凉一点。其实呢,也不完全。过去咱们说呢,秋冻,指的是可以少穿一点,然后为了让身体逐渐适应秋冬的这个寒冷的季节,但是有些部位大家还是要保护好,因为秋天的节气,主要是以凉燥为主,那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