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辨证论治:“冬病夏治”六问

    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我们走访了几位病人去年在这里治疗的病人。来自河南荥阳市的一个17岁姑娘,从6岁开始就哮喘,中药西药用过很多,效果都是不很理想。去年看《大河报》说外贴可以治这病,当时就很高兴,连着贴了4次。到了冬天,这位姑娘感到很惊奇。她说,发作次数减少,症状也比前两年减轻了,喘气、憋闷、喉咙里的响声都比往年少多了。今年她提前来问:啥时开始贴?

    几个60多岁的老太太,一进入六月,就来针灸科打听贴敷时间。她们说,以往到冬天喘咳得厉害,用激素、抗生素后免疫力更低,发作更频繁,很痛苦。自从到针灸科贴敷后,感到前胸后背暖暖的,感冒少了,咳得轻多了。虽然其中两人已贴够3年,医生说不用再贴了,但她们还是坚持要贴,并把老伴也拉来贴。她们说,这办法花钱少,又没啥副作用,多贴几次没坏处。

    关于冬病夏治的治病原理和具体操作,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赵俐黎主任如是解答。

    一问:冬天的病为什么在夏天防治?

    做为治病和养生原则,两千多年以前的《黄帝内经》里就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记载。冬季天气寒冷,是哮喘、支气管炎这类慢性病的高发期。对于体质偏寒的人,机体抵抗力差,容易感冒犯病。夏季阳气旺盛,尤其在北方,进入伏天后气温更高。此时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吸收。所以古代中医都知道,冬病夏治可以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气,调整阴阳,有着很好的疗效。

    二问:冬病夏治可以治哪些病?

    凡是秋冬季节容易复发和加重的疾病,都属于冬病夏治范畴,大致可以分两类。一类是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反复感冒等;一类是虚寒性疾病,如脾虚胃痛、慢性腹泻、肩周炎、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这类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平素怕冷,遇寒容易发病。

    三问: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方法包括伏天里穴位贴敷、针灸、拔火罐、按摩、理疗和服中药、食疗等。三伏天做这些治疗,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最常用的是穴位贴敷。具体地说,就是将麝香、细辛、白芥子等中药碾成粉后,用姜汁调成膏状。治疗时根据每个人的病和体质不同,贴在胸前的天突和背部的大椎、肺俞、心俞等几个穴位上,用胶布固定。

    四问:具体治疗时间是什么时候?

    今年的伏天是从7月15日开始的,具体时间为7月15日,7月25日,8月3日,8月14日。该院从头伏到末伏,每10天贴1次。每次贴3~6小时,4次为一个疗程,连续贴3年。

    五问:贴敷后会有什么反应?

    一般人贴药后会感到局部很热,还发痒,这属于正常反应,可以不管。有人贴后会局部起泡,这多发生在皮肤娇嫩的孩子。如果疱小,涂些碘酒,避免感染即可。如果疱大,要到医院用消毒针管将疱内液体抽出。一般一周以后,起疱处会结痂脱落。据观察,起疱的人疗效更好,因为这类人药物渗透吸收得好。不过,儿科主任丁樱提醒说,给小孩子贴的时间还是要短些。

    六问:贴敷期间应注意什么?

    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另外,贴后6~10小时内不能洗澡。对胶布和药物过敏的人要慎用此法,孕妇不宜用此法。

更多中药材
  •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张某,男,72岁。1987年12月13日初诊。患者有咳喘病史40余年,近8年来咳嗽加重,动则喘甚,畏寒肢冷,面部及下肢浮肿,下肢浮肿为甚,按之没指,兼有心悸发憋。刻诊:气息短促,呼多吸少,面色晦黯,唇......
  •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王某,男,13岁。2007年8月29日初诊,自入秋以来即感胃脘不适,时有吐泻,继之病情加重,现水浆入口即吐,米粒难进。口渴而喜饮,但愈饮愈渴,昼夜嗜睡,脉沉濡,舌红,苔白。此乃暑湿内蕴,胃阳不振,脾气也伤,......
  •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唐代大医孙思邈继承了历代医家对温疫的预防经验和诊治思想,提出了“瘴疠”、“温风”、”毒气”等病因,肯定了“毒”是传染病的主要病原,治疗上突出清热解毒。但提到避瘟时却倡用温药。避瘟为防病,“凡能依时摄生者,可居......
  •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方药组成:生白术60克,麦冬30克,生地黄18克,炒枳实30克,柴胡30克,元参18克,厚朴30克,熟大黄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服。此方为贵州名医石恩骏教授治疗习惯性便秘之专用经验方。石氏认为人体气机升降出......
  • 急性心肌梗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常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是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