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妇女痛经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

    【辨证】气滞血瘀。

    【治法】行气活血。

    【方名】二香饮。

    【组成】广木香3克,当归3克,香附3克,川芎3克,青皮3.6克,牡丹皮3.6克,枳壳3. 6克,生地3.6克,蓬莪术3.6克。

    【用法】加生姜8片,水煎,空腹服。

    【出处】《丹台玉案》卷五。

    中药处方(二)

    【辨证】气滞血瘀。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调经。

    【方名】泽兰汤。

    【组成】泽兰14克,香附14克,续断14克,红花2克,当归12克,柏子仁12克,赤芍12克,牛膝6克,延胡索8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甜酒为引。

    【出处】周黎民方。

    中药处方(三)

    【辨证】冲任虚寒,营血不足。

    【治法】温经脉,调冲任,止疼痛。

    【方名】石英汤。

    【组成】紫石英9克,全当归9克,桑寄生9克,炒杜仲9克,丝瓜络9克,麦冬9克,肉桂1.5克,吴茱萸2.

    4克,川椒2.4克,乌药3克,橘叶4.5克,橘核12克,白芍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程门雪方。

    中药处方(四)

    【辨证】气滞血瘀。

    【治法】破瘀活血,调经止痛。

    【方名】红花当归汤。

    【组成】红花3克,当归3克,怀牛膝3克,苏木3克,川芎1.5克,麸炒枳壳1.8克,莪术2.4克,赤芍2.4克,三棱2.4克,芫花2.4克。

    【用法】水煎,临卧服。

    【出处】《叶氏女科证治》卷一。

    中药处方(五)

    【辨证】寒湿凝滞。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方名】吴茱萸汤。

    【组成】当归6克,肉桂6克,丹皮6克,吴茱萸6克,麦冬6克,防风3克,细辛3克,制半夏6克,藁本3克,干姜3克,茯苓3克,木香3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中药处方(六)

    【辨证】湿热瘀结。

    【治法】清热祛瘀,行气定痛。

    【方名】涤热逐瘀汤。

    【组成】丹参15克,丹皮9克,生地9克,三棱6克,莪术6克,延胡索6克,通草6克,香附6克,通草6克,槟榔6克,大黄3克。

    【用法】水煎温服。

    【出处】《中医妇科治疗学》。

    中药处方(七)

    【辨证】气血虚弱,虚中有滞。

    【治法】健脾养血,行气解郁。

    【方名】加减八物汤。

    【组成】人参3克,白术3克,当归身3克,茯苓3克,川芎3克,白芍3克,生地3克,炙甘草1.5克,木香1.5克,青皮2.1克,醋炒香附3克,生姜3片,大枣2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万氏女科》卷一

更多中药材
  • 疱疹性口炎是以口腔内出现单个或成簇小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口腔炎症。多见于1~3岁小儿,尤其在得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后易感染该病,在卫生条件差的家庭和托儿所中易传播,无明显的季节性。本病中医学称之为“口疮”。病损仅在口唇两侧者,称“燕口疮......
  • 项仁海 黑龙江省绥滨县人民医院便秘是临床常见病,时医常以泻下剂治疗,其中不乏无效者。笔者侍诊冯世纶教授,见用大黄剂甚少,而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当归芍药散合方甚多,临床疗效显著。崔某,女,49岁。2011年5月19日初诊。便秘25年余,前医用大......
  • 苏辉  安徽省亳州市观堂镇苏氏中医诊所陈某,女,34岁。2011年7月8日初诊。慢性肠炎病史1年余。曾用西药止泻剂、柳氮磺胺等药,泻止,但停药后3天症状如前。刻诊:肠鸣辘辘,泻如骛溏,日7~8次,便时腹部隐痛不休,食冷物或外受寒冷加重,伴纳......
  • 张红光 张微微 河南省汤阴县伏道乡西水磨湾村张国兴诊所“脑血管疾病”在中医上属“中风病”范畴,其本病发生的病因主要以内因为主,内虚为本,加以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以致肝风、肝火內动,或痰湿、瘀血内阻而发病。对于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
  •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婴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感染性疾病,本病病死率高,合并症多,是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疾病。早产儿、男孩、胎膜早破>24小时、母产时发热、羊水有腐败恶臭味的婴儿发病率高。病因病机内因多与新生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