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尤其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该原菌既可侵犯皮肤和粘膜,又能累及内脏。

    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正常人的口腔、消化道、上呼吸道、阴道和皮肤上。正常情况下,念珠菌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并不致病,仅在一定条件下方可致病,故称之为条件致病菌。病原菌侵入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致病菌的数量、毒力、入侵途径与机体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当患者有糖尿病、肿瘤、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均易发生感染。也可由于长期放置导管、插管、器官移植、放疗、化疗而致病。本病多数属于内源性感染,少数为外源性感染,如男性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往往是从其妻有念珠菌性阴道炎传染所致的;哺乳期妇女的乳头皮肤念珠菌病,多数来自患有鹅口疮,也常由其母亲患念珠菌性阴道炎所引起的;双手经常浸水的职业,如再接触念珠患,亦容易引起本病。

    [临床表现]

    根据念珠菌感染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可分如下几种类型:

    一、肤念珠菌病

    念珠菌性擦烂红斑惯发于皮肤皱褶部位,如臂沟、腹股沟、颈前乳房下、腋窝、脐窝、以及阴唇。表现为红斑糜烂及有浸渍发白的膜状鳞屑,边界较清楚,周围可见红色丘疹、水疱或脓疱。自觉痒,常见于糖尿病,肥胖及多汗的患者。

    指间糜烂常发生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双手经常于水中操作的人,如瓶子工人容易罹患本病。皮损呈卵园形,表现为浸渍和糜烂,境界鲜明。自觉有痛疼感。偶尔也可侵犯足践而呈糜烂型足癣。

    念珠菌性甲沟炎和甲床炎的临床特征参见甲真菌病。

    少数患者由于身体衰弱或有免疫缺陷者,可发生全身泛发生皮肤念珠菌病。其表现呈广泛红斑及鳞屑性损害,边界较分明、周边常有散在丘疹或水 疱。常伴发鹅口疮或胃肠炎。

    极个别的皮肤念珠菌病患者之皮肤是内芽肿或痱子样丘疹。

    二.粘膜念珠菌病

    (一)念珠菌病性口炎:俗称鹅口疮,多见于婴幼儿或重症疾病的晚期。好发在口腔粘膜、舌面、咽喉、齿龈及唇,皮损表现为散在大小不等乳白薄膜,其状如鹅口里,故名。该膜容易揩去而呈潮红湿润面。

    (二)口角炎:发生于口角,单侧,也可对称。皮疹为浸渍、糜烂或皲裂,常伴有渗液少许及结痂。若有维生素B2缺乏时,更易诱发念珠菌性口角炎。

    (三)女阴阴道炎:患者白带增多,呈水样而混 有豆渣样物质。阴道粘膜发红、糜烂、间可附乳白色薄膜。大阴唇轻度红肿、糜烂而呈湿疹样变。自觉剧痒。

    三.内脏念珠菌病

    本病临床多见于身体抵抗力降低,特别是长期应用抗生素或皮质类激素的患者,较为常见有:

    念珠菌性肠炎,病人表现腹部不适,肠蠕动亢进,慢性腹泻和肛门痒甚。

    念珠菌性支气管炎,其主要症状为咳嗽及咳出粘液性胶状痰,可从中查出病原菌。本病呈慢性经过,时作时止,对健康影响不大;念珠菌性肺炎,患者常有胸痛,可伴体温增高。多见咳嗽及咯出粘稠胶状带有血丝的痰。听诊和X线检查均有异常。病重者,可引起死亡。

    念珠菌性泌尿道炎,病原菌自尿道逆行感染而引起尿道炎,膀胱炎和肾盂肾炎。病人有尿急、尿频、尿痛、排尿困难或血尿等症状发生。此外,念珠菌还可引起食道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败血症等,亦可侵犯肝、脾等其它内脏。

    [诊断]

    皮肤和粘膜的念珠菌病依据临床表现特征及辅助真菌检查,一般诊断不成问题。但对内脏念珠菌的诊断多数比较困难。这是因为: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多为一种继发感染;正常人于大便、阴道及口腔也有念珠菌存在,故培养出来的念珠菌不一定就是病原菌。由此可见,内脏念珠菌的诊断,除了参考临床表现外,必须反复多次真菌检查为同一菌种,并且尚要排除其疾病可能后,方能做出正确诊断。

    [治疗]

    应尽量除去与本病发生有关的诱因,如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病人须考虑停药或减量;若有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并发病,应予以相应的处理;保持患处干燥、清洁。

    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记载,关于本病的病因,婴幼儿大多数由胎中伏热,蕴积心脾,后天失调,导致心脾之积热循经上熏于口腔而致。由于病程较短,所以实证居多,虚证少见。至于皮肤念珠菌病,中医认为乃是心火熏、蕴湿毒所致,而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则是湿热久蕴生虫而起。

    [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本病皮肤念珠菌病50例,治愈46例,好转4例;治疗黏膜念珠菌病89例,全部治愈;治疗内脏念珠菌病35例,治愈30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100%。

更多中药材
  • 苏辉  安徽省亳州市观堂镇苏氏中医诊所陈某,女,34岁。2011年7月8日初诊。慢性肠炎病史1年余。曾用西药止泻剂、柳氮磺胺等药,泻止,但停药后3天症状如前。刻诊:肠鸣辘辘,泻如骛溏,日7~8次,便时腹部隐痛不休,食冷物或外受寒冷加重,伴纳......
  • 张红光 张微微 河南省汤阴县伏道乡西水磨湾村张国兴诊所“脑血管疾病”在中医上属“中风病”范畴,其本病发生的病因主要以内因为主,内虚为本,加以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以致肝风、肝火內动,或痰湿、瘀血内阻而发病。对于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
  •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婴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感染性疾病,本病病死率高,合并症多,是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疾病。早产儿、男孩、胎膜早破>24小时、母产时发热、羊水有腐败恶臭味的婴儿发病率高。病因病机内因多与新生婴......
  • 吕波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某,男,47岁。阴囊潮湿反复数年,春夏较重,秋冬较轻,内裤每日一换,但阴囊潮湿依旧,食纳不佳,体胖腹大,平素喜饮酒,舌体胖大,苔黄白,舌根腻,脉滑。中医辨证:湿热下注。处方:萆薢20克,黄柏15克,苍术15克,石菖......
  •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自古流传一句话:“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就是说中医治病,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必须药量轻重适宜,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药量”,不仅仅是指方剂中药物的剂量,更重要的是指药量间的配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