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清代膏药专家吴师机

    膏药疗法,又称“薄贴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我国清代的吴师机是一位专擅膏药疗法且卓有成就的医生。

    吴师机(1806~1886年),浙江钱塘人,早年中举人,考授内阁中书,后来弃儒业而从医。1853年,太平天国战乱间,吴奉母避迁江苏泰州乡下行医。当时他不仅亲眼目睹了战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亲历了因药材匮缺和经济困难使老百姓有病失于救治的悲惨现实。行医过程中,吴发现传统的外治疗法有简便、效捷和经济的优点,特别是“膏药多验于穷苦人家”,于是他开始大力在百姓中推行外治去。由于膏药疗法不分老幼男女,不论“肌肤之疾”,还是“心腹之患”,不用饮服汤药,仅一张膏药贴敷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且不影响劳作,花钱又少,所以深得广大劳苦百姓的喜欢,应诊者络绎不绝。吴师机之胞弟曾叙及吴氏诊病的情景,说:“凡远近来者,日或一二百人、或三四百人。有舁有负,有扶掖有提携,或呼或叫、或呻或吟、或泣或啼,拥塞于庭,待膏药之救,迫甚水火,斯时在旁观者,莫不慨息,以为流民之图,开赈饥之局”。这说明吴氏的膏药疗法深得普通老百姓的喜爱。

    吴氏擅长膏药疗法,不仅医技精湛,而且医德高尚,为人乐善好施。他乡居八年,活人无数,经常“合药施送,以救目前穷苦之疾”。比如,在同治八年(1865年),他在扬州开设“存济药局”,专门以自制膏药赠送病家,广受当地群众的褒奖。他曾自叙:“每日自辰至戍,来诊者不以时限,随到随给(膏药),人咸乐其便……”并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诊治病人二万余人,他自己还因操劳过度而患了“心疾”被迫停诊数月。这种不辞个人辛劳,又不计金钱的高尚德操,在当时当地就赢得了众口一词的好口碑。

    吴氏对医学的一大贡献还在于他将自己毕生的经验加以总结,写成了对后世颇有影响的外治法专著《理瀹骈文》。该书最大的特色是打破了以往医生偏于药饵而轻外治的惯例,吴氏大力推崇外治疗法,其中又突出膏药疗药。他在古法基础上,总结出了十几种外治法,如敷、熨、浸、缚、瀹等。对于膏药,他敢于创新,不仅总结了膏药的诸多调制法,如:有以松香、石膏收膏者,有以牛胶、白蜡摊膏者,还有用鸡蛋、猪油、糯米、枣、梅、葱涎等调和膏者……在治法上,他尤其显得“别致”,如:喉症贴两腮,冲脉病贴脐下,带脉病贴腰间,鼻衄贴塞耳,耳衄塞双鼻,以及上病下贴,下病上贴,左病右贴,右病左贴,其中有一病一膏单用,也有两膏同用等。治疗既有内科热病,又有妇、儿、外、五官等各科疾患。中医常用的汗、吐、下法他也用外治取代内服药。吴氏对外治法的广泛应用,无疑大大开拓了治病的途径,对中医药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理瀹骈文》堪称吴氏一生研求外治疗法的心血结晶,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吴说:“是书之成,历二十年,一句一字,皆具苦心,十数易稿,三锓其版。”所以该书一问世,就因其实用性和可靠性,大受同行好评,当时在上海、山东、安徽等地的医生都纷纷仿效他的医技,不少药铺还专门编印他书中的医方和制药方法。时至今日,在人们热衷于各类自然疗法、内病外法的研究时,仍不时能从中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

更多中药材
  • 郭晓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毒性心肌炎通常以心悸,心前区痛,心胸憋闷,面色苍白,气短不足以息,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与中医多种疾病相关。在中医古代医籍中虽无专门记载,但有与本病相似症状的描述。如《黄帝内经》中即有“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 笔者在临床中自拟活血化瘀方治疗某些血管性皮肤病,获效较好。基本方丹参30克,当归10~12克,赤芍10~15克,红花6~10克,牛膝10~15克,桃仁10~12克。亦可据不同病变随症加味,水煎服,每日一剂。案例过敏性紫癜:刘某,女,19岁。......
  •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也属此范围。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临床应......
  • 蒋玉清 安徽省亳州市华佗中医院笔者最近因饮食不节,出现腹胀、腹痛,自认为胃肠功能良好,而未予重视。但胀痛之症状逐渐加重,夜间常痛醒。虽大便不干但很难解,小便正常,舌红苔白,脉稍弦数。因按压腹部则痛甚,辨为阳明腑实证,以厚朴三物汤加味治疗:厚......
  • 孙国印 湖北省十堰市郑家沟社区卫生服务站李某,女,55岁。2009年3月20日初诊。双眼反复流泪半年余。患者平素流泪,遇风更甚,伴视物不清,头晕乏力,气短,纳差,双手甲床色泽青紫,舌苔薄白,脉细涩,曾在当地医院检查诊为“功能性溢泪”,并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