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医学习之门径

    自从农尝百草,轩歧言病机,惜其方尚稀,降后方药渐兴,惟苦其不传,如伊尹,如和如缓、如跗,皆以医名,而未有方传世。越人受长桑君禁方,仓公受公乘阳庆之禁方,皆不见诸典籍,虽有莨菪子汤、苦参汤、火齐汤、下气汤、阳剂刚石,阴剂柔石,皆未悉其所以为方也。

    迨汉建安纪时仲景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着座病论以治伤寒,立方以百十三首,着《金匮要略》以治杂病,实为药方鼻祖也。世人每疑中医无系统,不知系统即在仲景书中,仲景体会前贤之精萃,如内、难二经,而着《伤寒论》,以六气为体,以三阴三阳为用;又着《金匮要略方论》,以虚实为体,而以“调以甘药?四字为用,两书融会贯通则外因内因之病,条理井然,此即中医之系统,亦即医法之定律。若舍此定律而言医,虽有一得之长,亦为杂家,非正统之可贵也。

    风寒暑湿燥火,天之六气为病,外因也;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之七情为病,内因也。仲景《金匮》一书,治内因各症,其原旨无非阐明内经“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二语,以为辨证之准绳,其立法亦不脱“调以甘药”四字,而以“实脾”冠之。须知“天气半月而一更”,人身之气,与之相仿,三更不愈,即为顽症,此入杂病范围。

    若夫六气感人,变化无极,仲师分六经治之,先为伤寒立法,详为辨论,俾学者得知内而脏腑,外而形骸,以及“气血之生始,经俞之会通,神机之出入,阴阳之变易,六气之循环,五运之生制,上下之交合,水火之相济,寒热虚实,温情补泻,无不悉备”。且疾病千端,治法万变,统于六经之中,然后治他气之病,隅反而旁通之,自可效如桴鼓矣!

    六经之标本中气不明,不可以治六气之病。六经之为病,各有提纲,如太阳之为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九字为提纲,阳明之为病,以“胃家实”三字为提纲,……凡病以提纲为主,参以兼见之症,必无遁情矣!

    《伤寒论》一书,为治病之模范,亦学中医者之基本功,必须熟读而探索之。

    摘自 医药空间网

更多中药材
  • 第一个提倡早上脉搏的是《黄帝内经》中的“脉要精微”篇,其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这段话的翻译是:脉搏通常是在早上,此时人们没有工作,阴气没有干扰,阳气没有消散,饮食......
  • 如果白天经常出汗,稍有活动就会加重,称为自汗,主要是由脾肺气虚引起的。常表现为气短乏力、身体疲劳、易感冒、面白少华,或伴有畏寒等症状。如果你在睡觉时出汗,醒来后停止,甚至弄湿衣服和被子,这被称为盗汗,主要是由阴虚引起的。常伴有手脚热、口干咽......
  • 68岁的老李患有大量夜尿症。他平均每晚起床5-6次,严重影响了他的夜间睡眠,白天没有精神。即使他白天去公园,他也只敢在公共厕所周围活动,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和大多数病人一样,老李一开始只认为这是由于老年肾缺乏症,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直到......
  • 中医药膳,简称药膳,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照一定原则组织不同药物(中药)和食品,采用传统饮食烹饪技术和现代加工方法,形成具有独特特色、香味、味道、形状、效果、防病治病、康复保健、养生延年益寿的特殊饮食。药膳将药物与食物融为一体,取药性,用......
  • 说到肾虚,大家都很熟悉。腰痛是肾虚吗?肾虚是肾脏问题吗?肾虚会导致透析吗?什么是肾虚,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肾虚。肾脏是人体的先天性基础,任何疾病在特异性表现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肾脏缺乏的表现。肾脏精气的强度是影响人类衰老的重要物质基础。而长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