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巧用抗心绞痛药规避耐药性

    目前临床治疗心绞痛的药物仍然以硝酸酯类药物为主。硝酸甘油是临床使用最早的抗心绞痛药物,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具有速效和短期作用的效果,所以常作为心绞痛发作时的急救用药。消心痛也是硝酸酯类药,在临床上使用率比硝酸甘油还要高。

    硝酸酯类药物能有效地扩张动、静脉血管、改善心肌的供血供氧情况,并能降低心肌的负荷和耗氧量,因而广泛地应用于心绞痛和心力衰竭的治疗。又由于它们价格便宜,副作用小,所以颇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但硝酸甘油、消心痛连续大剂量使用15~20天以后,病人体内就会对药物产生耐药性,从而使原有的治疗剂量失去疗效。有关药理学专家指出,这种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可能是血管平滑肌的巯基被氧化而产生耐受性。这种情况一般在用药2~3周后即可出现。但停药1~2周后耐药性会很快消失,重新恢复和建立原有的药效。

    因此,为了防止和避免硝酸酯类药物的耐药性,可采取以下几种服药方法:

    小剂量递增服药

    为预防心绞痛发作,需长期服用硝酸酯类药物时,应从小剂量开始。因为剂量越大越容易引起耐药性,恢复疗效所需的时间也越长,故临床上提倡从小剂量开始。

    如服消心痛每日3次,每次2.5毫克(半片),可延后耐药性产生的时间。连续服药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后,可增加剂量至5毫克(一片),每日3次,这样再服30天。然后再将每次剂量增加2.5毫克,每日3次,再服用30天。如此递增直至每次剂量到10毫克,服用一个月后,开始停药15天。若仍需使用,再从小剂量开始,如此往复。

    仅发作时用药

    当心绞痛发作时服用1~2片,不发作时就不服。因为有的病人隔几天或几个星期才发作一次,没有必要连续服药,这样便自然形成间断服药。则不会产生耐药性。

    间断服药

    因为服用硝酸甘油或消心痛剂量较大,可很快产生耐药性,但停药后耐药性会很快消失。有资料显示,口服消心痛15毫克,每日4次,一周后疗效明显减弱,两周后疗效几乎完全消失。此时停药一周,耐药性消失,继续服用仍可获得同等疗效。

    延长服药间隔时间

    长期服用硝酸酯类抗心绞痛药物,可改往常的每日3次为每日2次,分别于早晚7~8点钟口服5~10毫克。这样将服药时间拉长,会减低耐药性产生的几率。临床发现,每4~6小时口服硝酸甘油或消心痛一次,可快速形成耐药性,改为8~12小时一次,则少见耐药性形成。

    联合用药

    硝酸酯类与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合用,不仅长年合用不会产生耐药性,而且可通过不同的机理降低心肌耗氧量,获得协同效应,又可互抵缺点。如心得安可防止硝酸酯类引起的反射性心率增快,硝酸酯类则可克服心得安的心室容积增加的副作用。这两种药物联用,既能提高缓解心绞痛的疗效,还能降低副作用和避免耐药性的产生,是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最有效方法。

更多中药材
  • 中暑是一种常见的夏季急性疾病,其特点是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甚至突然昏倒。长期在高温下工作也会有类似的症状。中暑严重,体温大多在39℃以上,患者面色苍白,有昏厥等症状。如果发现中暑患者,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衣扣,让患者喝一点......
  • 莲子百合瘦肉汤。功效:益气调中,补虚损,交心肾,安神,益智,清心。适应症:神经衰弱、心悸失眠、病后体弱等。莲子性甘、涩、平、入心、脾、肾经,能养心、益肾、补脾、涩肠;百合性甘、微苦、平、入心、肺经,具有润肺止咳、养阴清热、清心安神、益气调中......
  • 痔疮是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又名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任何年纪都可发病,但随着年纪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在我们国家,痔是最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素有“十男九痔”、“......
  • 组成:生地15克,山茱萸10克,旱莲12克,粉丹皮9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猪苓15克,怀牛膝12克,桑寄生15克,白茅根30克,生益母草30克,黄芪30克,小叶石韦12克。功效: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主治:肾阴虚、水热互结、瘀......
  •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中国成人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0%,儿童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2%。近年来,它仍在逐渐增加。目前,许多患者对这种疾病了解不多。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二设立为世界哮喘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