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立冬养生

    时间:公历11月7日,农历十月初六。

    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冬季之风为北风,其性寒。“寒”是冬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冬在五脏应肾。“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即所谓要补肾藏精,养精蓄锐。

    风俗:谚语说:“立冬晴,一冬凌(严寒);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古人认为立冬看气象,可卜得一冬的冷暖。谚云:“立冬无雨一冬晴,立冬有雨一冬雨。”“立冬若遇西北风,定主来年五谷丰。”

    起居:传统观念“冬”即“终也”,结束之意。中医学认为,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

    睡觉前,先用温水泡脚,然后用力揉搓足心,除了能御寒保暖外,还有补肾强身、解除疲劳、促进睡眠、延缓衰老,以及防治感冒、冠心病、高血压等多种病症的作用。

    我国传统医学理论十分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能助人体的阳气,特别是冬季,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而人顺应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晒太阳,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曹慈山《老老恒言》说:“背日光而坐,列子谓‘负日之暄’也,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明确提出了“负日之喧”的健身养生作用及科学原理。

    饮食:在饮食上要加强营养,增加热量。在蛋白质、高糖和脂肪这三大产热营养素中,蛋白质的摄取量可保持在平时的需求水平,热量增加部分靠提高糖类和脂肪的摄取量。此时正是进补的大好时机,但是,由于人们不熟悉进补的真谛,盲目进补,因而造成虚者更虚,实者更实,使人体内平衡失调,出现许多不良反应。为此,冬令进补必须按照“春夏补阳、秋冬养阴”的原则进行,视机体阴阳的盛衰而进行调补。

    中医认为冬季是饮食进补的最好季节,民间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谚语。冬季食补应注意营养的全面搭配和平衡吸收。阴气不足者,则宜食鸭肉、鹅肉。鸭肉性甘寒,有益阴养胃、补肾消肿、化痰止咳的作用。

更多中药材
  • 扭脖子的时候发出响声,就是所谓的颈椎弹响,一般有四种原因会出现这样的弹响。一、颈椎关节间有小气泡。如果人体关节间的滑液之中存在气体的话,那我们扭转脖子时气体就会快速释放形成气泡,就有了我们听到的咔咔的声音。二、肌腱韧带与关节摩擦。长时间低头......
  • 一、体质问题有的人天生体质偏热,所以比体质偏寒的人来说更容易上火。二、饮食问题,平时经常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油腻的食物,或者长期进食补阳之品,损伤阴液,容易上火。三、作息问题以及情绪因素,熬夜伤阴,烦躁易怒亦伤阴,两者也会导致上火。上火的原......
  • 很多朋友睡前泡脚的习惯,在中医体系中,人体是一个阴阳平衡的整体,白天阳气较盛以满足人体的正常活动,而夜晚亢奋了一天的阳气要慢慢地潜到阴分里,这样才可以好好休息。所以在晚上泡脚对人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不仅可以加快脚部的血液循环,增加人体的新陈......
  • 烧心很多人都经历过,吃多了油腻辛辣,比如火锅或者撸串会觉得心口中火辣辣的烧。那么问题来了,烧心烧的真的是心吗?其实并不是,烧心烧的并不是心脏,也不是胃,而是心脏后面的食管被胃酸烧了。胃本身就是产生胃酸的器官,有保护粘膜,可以耐受胃酸,但食管......
  • 耳屎医学上叫耵聍,耵聍分为干耳屎和湿耳屎。在空气中干燥后,橙黄色薄片状称为干耳屎。有的耵聍状如粘稠的油脂,称为湿耳屎,俗称油耳。干和湿并无好坏之分,均为生理现象,如果你是油耳可能是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一、遗传因素父母双方有一个人有油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