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甘精胰岛素促进糖尿病控制

    在今年的“世界糖尿病日”到来之际,记者从在京举办的“治疗达标,始于足下——HbAlc<7%”糖尿病防治研讨活动上获悉,近期世界上多个研究证明,甘精胰岛素(rDNA源)注射治疗可使2型糖尿病控制不良患者的血糖达到控制目标。

    据有关专家介绍,今年9月10日~15日在希腊雅典市举办的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第41届年会,公布的SAFIR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从使用中效胰岛素(NPH胰岛素)的传统强化胰岛素治疗(ICT)转为甘精胰岛素注射治疗,可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且不增加低血糖的风险。该研究观察了367名应用ICT、平均HbAlc水平<7%的2型糖尿病患者,转用甘精胰岛素注射治疗(10周)的效果。结果表明,这些患者不论以前接受NPH胰岛素注射次数如何,转用甘精胰岛素注射治疗后HbAlc水平均有下降:以前每天注射一次NPH胰岛素的患者,HbAlc水平从6.87%下降到6.66%(P<0.001);以前每天注射两次NPH胰岛素的患者,HbAlc水平从6.95%下降到6.69%(P<0.001);以前每天注射两次以上NPH胰岛素的患者,HbAlc水平从7.25%下降到6.89%(P<0.177)。另外,患者转用甘精胰岛素注射治疗后,其空腹血糖(FBG)水平也有显著下降。而连续性动态血糖检测(CGMS)和传统的血糖监测表明,转换治疗后患者低血糖发生的次数与以前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在另一项名为APOLLO的研究(包括试验1~试验5)是2005年6月在美国圣地亚哥举行的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年会上发表的,共有418名2型糖尿病患者被纳入这组研究中。该研究目的是评价强制性剂量调整方案和强化剂量调整监测在血糖控制中的作用。试验1~4进行了24周;试验5进行了44周。其中,试验1没有直接进行胰岛素剂量调整监测,而试验2~4的FBG目标水平以及试验5的FBG目标水平和餐后血糖得到严格控制(基础胰岛素的FBG≤5.5毫摩尔/升;在试验5中,速效胰岛素的餐前血糖≤5.5毫摩尔/升及餐后血糖≤7.5毫摩尔/升)。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额外拜访或每周电话提醒的强化剂量调整方案,使绝大多数应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加基础或餐时胰岛素患者的HbAlc接近7%的(研究1为7.99%;研究2为7.2%;研究3为7%;研究4为7.15%;研究5为6.76%)。在强化监督下,调整甘精胰岛素剂量至FBG水平≤55毫摩尔/升,可使患者HbAlc水平≤7%。研究者认为,甘精胰岛素是通过重组DNA技术用非致病微生物制造的人类胰岛素类似物。它可以对人类胰岛素分子含有的两条氨基酸链——α链和β链进行修饰:在β链上加上两个带静电的精氨酸;α链上一个带正电的天冬氨酸残基被一个中性的甘氨酸残基取代。这两个分子修饰是甘精胰岛素具有长效性的关键:含有药物分子的酸性溶液一旦被注射到皮下,药物分子会形成微沉淀,这样会延迟药物吸收入血的速度结果是药效持续时间达24小时,且无峰值,适用于需要持续胰岛素血药浓度以控制高血糖的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

    据介绍,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的HbAlc<7%的糖尿病控制目标,已得到公认。而欧洲糖尿病策略小组和美国内分泌学会推荐的HbAlc<6.5%的治疗目标,目前被认为很难达到。

更多中药材
  • 说到调味品,我们就不得不提起姜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似乎很多菜都是要用到姜的,特别是在一些荤菜上,因为我们都知道姜能去腥嘛;有时候我们也会用姜来做一些蘸酱,味道可是棒极了的;姜的种类可不少,有沙姜,南姜,良姜和生姜等,而我们比较常用的就是沙......
  • 肉桂,不经常进厨房的人可能并不熟悉,这是一种家里很常用的调味品,尤其是一到炖鱼或者是熬制鸡汤的时候,更是必不可少,没有了肉桂,相信很多的食物都会逊色不少;如果是经常去中药房的同学也许会发现,药房里的大柜子上也一定会有一个位置是属于肉桂的,因......
  • 巴戟是生长在我国广西等地区的一种植物,在有的地方它又被叫做鸡肠凤,它在夏天的时候可以开出很美丽的白色花朵,散发出的清香让人感觉到非常的放松,不仅如此,巴戟的根部还可以入药,具体来讲,巴戟的作用都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问题吧......
  • 人一旦进入了青春期脸上就容易长痘痘,痘痘不仅影响我们的美观,而且还影响我们的心情。有的人被痘痘的影响都无心学习了。可见痘痘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多么大的影响啊。很多家长都采取了很多治疗痘痘的办法,但是最终的结果都无济于事。那么如何利用中药来缓解脸......
  • 通过艾灸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并且对身体有很多好处,比如进行艾灸能够行气通络,还能够扶阳固脱以及拔毒泄热等。不仅如此,艾灸还有很不错的防病保健效果。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提出过可以通过艾灸来预防狂犬病的理论。如果艾灸的穴位选择得当,可以起到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