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多中心临床分析表明:中西药物对舌象影响不一致

    日前,由江西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等11家医疗机构的9个临床中心,对46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共同进行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表明,中、西药对舌象的影响不一致。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在辨证中占有重要地位。舌象的变化,能客观地反映正气的盛衰、病邪深浅、邪气性质、病情进退,可以判断疾病转归和预后等。研究人员对这469例活动期RA患者,按多中心分层随机的原则分为西药治疗组和中医辨证治疗组。西药组治疗时给予非甾体抗炎药(扶他林缓释片)+慢作用药(甲氨喋呤、柳氮磺胺吡啶),病情缓解后,各药逐渐减至维持量。中医辨证治疗时,先给予基础治疗(雷公藤多苷片、益肾蠲痹丸),再辨证用药。如寒湿阻络型服寒湿痹颗粒(乌头汤加减);湿热阻络型服湿热痹颗粒(宣痹汤合三妙散加减);寒热错杂型服寒热痹颗粒(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肝肾亏损痰瘀痹阻型服痹颗粒(独活寄生汤加减)。两组均于治疗后6个月,采用分类变量重复测量资料的分析方法,对中、西药组舌质、舌苔的变化进行动态比较、分析,并比较有效与无效病例舌象变化的差异。

    结果发现,舌象随治疗时间的推移而不同,不同时间点的舌象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中、西药对舌质的影响不同(P<0.05),但舌苔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中药组舌质从舌紫暗或夹有瘀斑瘀点转为舌淡红者较多,西药组舌红转为舌淡红较多。

    研究人员指出,从文献研究中可以看出,以往对中药作用机制的探讨多从现代医学的微观指标出发,或者对中医证候指标变化的横断面观察。由于中药作用的多靶点、多途径,故以一个或几个微观指标的变化来探讨中药的作用机制,难免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嫌;中医证候指标是动态变化的,因此,横断面研究就存在“只见结果不见过程”之不足。对此,研究人员提出了“追踪观察、动态分析”的观点,追踪观察中、西药对中医的宏观证候指标影响的过程,并进行动态分析,探讨两者对证候指标变化过程的影响,以了解其作用机制的差异。

    研究人员认为,在采用分类变量重复测量数据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时发现,舌象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并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舌象(主要指舌质)的动态变化与治疗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舌苔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与治疗方法无关,但均有从苔薄黄转为苔薄白的趋势。本研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中、西药对患者的舌象影响是不同的,其中对舌质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中药对舌紫暗或/和舌有瘀斑瘀点的改善较好,而西药对患者舌红的改善优于中药组,这种差异是否为两种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不同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

更多中药材
  • 海藻中含有亚油酸和亚麻酸等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其中不少是二十碳五烯酸,对防治动脉硬化及脑血栓形成十分有益,而且这些脂肪酸在所有的海藻中均含有,含量较多者,可占脂肪酸的15%~20%。海藻中含有较丰富的海藻多糖,从中提取的海藻淀粉硫酸脂,具有降......
  • 海藻糖,这种糖类在21世纪初被人发现,然后才将海藻糖运用到医疗当中,海藻糖中有非常多的微量元素,是由两个葡萄糖分子以糖苷键构成的非还原性糖,有3种异构体即海藻糖、异海藻糖和新海藻糖,并对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非特异性保护作用,科学家们发现,沙......
  • 天竺黄,呈乳白色,块状物体,在使用的时候要将它的外皮拔除,然后再将它放入锅内慢慢熬煮,大约过一个时辰就可以服用,中药名,治小儿疳积,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或华思劳竹等秆内的分泌液干燥后的块状物,植物秆内的分泌液干燥后于秋、冬二季采收,天竺葵主要......
  • 这药名字听起来非常长,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算是非常常见的一种中药,古宝牛黄琥珀猴枣散,是由活血祛痰由活血化瘀与消除呼吸道痰浊壅塞两大部分组成,猴枣散含马兜铃科植物细辛,有马兜铃酸,会对肾脏造成损伤,应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咳嗽是一种防御反......
  • 现在我们的家长大多数都存在一种叫做高血压的疾病,出现了这种疾病的话,和我们日常的饮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高血压不及时的控制,还有可能会导致脑血管疾病的出现,所以大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桑白皮这种药材就有控制血压的效果,那么到底桑白皮功能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