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伤寒论》名方麻黄汤有抗过敏作用

    据中国医药报讯 麻黄汤虽然是经典名方,但由于麻黄的毒性及“峻汗”之说,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日前,由第一军医大学完成的动物实验表明,麻黄汤的确有一定的毒性,但它能够抗炎、抗过敏。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源于《伤寒论》,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本方药味不多,配伍精当,是历代中医学家备为推崇的著名方剂,也是历版教材用以阐明方剂组成原则的首选。此前的药理学实验证明,麻黄汤全方具有解热、抗病毒、镇咳、祛痰等作用。为了进一步探明麻黄汤的药理、毒理,第一军医大学又进行了此次研究。

    在急性毒性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20只。各组静脉点滴不同剂量的麻黄汤7天后,统计死亡率,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在抗炎实验中,他们采用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模型、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观察麻黄汤高、中、低剂量的抗炎作用。在抗过敏实验中,他们通过测定腹腔肥大细胞中脱颗粒细胞数目百分比的方法,观察麻黄汤对致敏大鼠的抗过敏作用。

    结果表明,在急性毒性实验中,给予麻黄汤半小时后,各剂量组小鼠均开始出现流汗的现象,而且高剂量组在1小时后即有小鼠死亡,小鼠眼球突出,有举尾反应和紫绀。其LD50为51.07克·千克-1。在抗炎实验中,腹腔注射醋酸后,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明显增高,麻黄汤各剂量和阿司匹林均对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抑制作用,但无明显的量效关系。涂抹二甲苯后,模型组小鼠耳朵肿胀明显,麻黄汤各剂量和阿司匹林均可显著抑制二甲苯所导致的炎性肿胀,以低剂量麻黄汤的效果最为显著。在抗过敏实验中,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细胞无抗原攻击时的脱颗粒细胞数目的百分比仅为17.08%,抗原攻击后脱颗粒细胞增加到47.68%,麻黄汤中、高剂量组和色甘酸钠能明显抑制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反应。

    研究人员认为,从本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麻黄汤的确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它还可明显抑制醋酸导致的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二甲苯导致的小鼠耳肿胀及致敏大鼠抗原攻击后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表明麻黄汤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

更多中药材
  • 晚期肝癌中药治疗中中药能够有效的控制症状,既能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使患者能够更好的接受治疗,也能够彻底的控制症状,中医个体化处方治疗中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在肝癌晚期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肝癌晚期腹水治疗具有平衡水盐代谢,促进潴留水液......
  • 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该病在临床上的死亡率较高,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肝癌在早期的症状并不是很明显,所以当人们发现它的时候已经到了中晚期了。这时肝癌的治疗难度相对较大,但是患者也不可放弃,一定要积极治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肝癌到了中期有......
  • (1)楝邪金汤组成:八月札15克,川楝子9克,大腹皮15克,桔皮12克,桔叶12克,枳壳9克,木香9克,佛手片6克,郁金12克,莱菔子12克。加减:湿热内蕴加蒲公英、垂盆草、白花蛇苦草、由基黄、茵陈、山栀、黄芩、黄连、石上柏、大青叶、板蓝根......
  • (1)气滞血瘀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消积。处方:柴胡、黄芩、白芍、郁金、桃仁、?虫、白术、大黄、由三七(先煎)各10克,莪术15克,半枝莲、鳖甲(先煎)各30克。加减:有尿赤便秘等热象加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龙葵;伴苔腻、脉弦滑或濡,胸闷恶......
  • 1、辨证论治(1)肝郁气滞主症:胸腹痞满,食后胀闷更甚,易怒易躁、胃纳差、呃逆、恶心、乏力。舌苔黄腻,脉弦。治则:疏肝理气,和胃解毒。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2)气滞血瘀主症:两胁胀痛或刺痛,腹部结块,推之不移,胸闷腹胀,纳呆乏力。舌淡红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