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候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和农业生产有关的气候。不同的农业生产对象(作物、牲畜等)和农业生产过程都对气候有其特殊要求。气候要素在一定的指标范围内,为农业生产提供物质和能量,对农业生产有利的,即是农业气候资源;超过一定的指标范围,可能对农业生产不利,成为农业气候灾害。

  • 详细解释


     研究农业生产与气候条件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称农业气候学,属应用气候学的范畴。它是在农业气候研究中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研究内容是根据农业生产对象和生产过程的要求,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上对气候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划分农业生产对象的分布界线和适宜区域,确定不同区域适宜的农业生产结构,提出趋利避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意见。

    农业气候指标  农业生产对象和生产过程对气候条件的要求与反应的定量表示,也是评价气候条件农业价值的尺度。农业气象指标与农业气候指标有时混用,但严格地说,两者有区别,前者指短期的天气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多以日、候、旬为单位;后者指长期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多以月、季、作物生长期,甚至多年为单位。

    农业气候指标的种类与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以光、热、水等气候要素值表示,有的以有关气候要素在作物生长发育期出现日期或日数表示,如作物正常生长需要的积温、水分总量、无霜期、安全越冬的温度等。可以是单一要素值,也可以是几个气候要素值的组合。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农业技术措施和生产水平对农业气候指标的要求不同。

    农业气候资源  包括光、热、水、气等气候要素。太阳辐射带来光和热,是动植物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降水量、土壤有效水分存储量以及可能蒸散量是作物生长的重要条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是作物光合作用强弱的重要因素。光包括光照强度(太阳辐射量、光合有效辐射量)、光照质量(太阳光谱中不同波长的光谱成分)和光照时间(日出到日没时间)等。热指生长季的热量条件,包括各种农业界限温度的出现日期、持续日数、积温、早晚霜出现日期与无霜期、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日温差、土壤温度、植物体温等。水包括降水量、蒸发量、干燥度(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或湿润度、干期或湿期长短、土壤湿度等。气主要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能满足作物的要求,但在光合作用强盛时,如果无风,二氧化碳可能不足。微风可以补充二氧化碳。温室中补充二氧化碳,可促进作物生长。

    农业气候灾害  干旱、水涝、霜冻、大风、冰雹、高温等都能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这些灾害的发生,从长期看,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有其规律性。农业气候灾害是农业气候资源的反常变化,对资源起限制、破坏作用。例如,水是资源,但太少就发生旱灾,过多就发生涝灾;温度是资源,但过低就发生寒害,太高就发生热害;微风对作物有好处,大风就造成风灾。

  • 基本含义
    指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气候条件。
  • 详细解释
    农业气候是指适合农作物种植和生长的气候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农业气候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作物对农业气候的需求有所不同,因此,农民需要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来选择适宜的农业气候条件。
  • 使用场景
    农业气候这个成语主要用于描述农作物种植的气候条件。在农业科学、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等领域中,常常会涉及到农业气候的研究和应用。此外,这个成语也可以用于比喻某种条件或环境是否适合某种事物的发展。
  • 故事起源
    农业气候这个成语的起源并没有特定的故事,它是根据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情况而形成的。农民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逐渐总结出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形成了这个成语。
  • 成语结构
    农业气候是一个名词短语,由“农业”和“气候”两个词组成。
  • 例句
    1. 这个地区的农业气候非常适宜水稻的种植。2. 由于气候变暖,农业气候条件逐渐改变,农民需要适应新的种植方式。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农民在田间地头仔细观察天气状况,以确定是否适合农作物的种植。这样的场景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农业气候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农业科学和农业技术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同作物对气候的需求以及如何根据气候条件来合理种植和管理作物,可以帮助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家乡的农业气候非常适合种植蔬菜。2. 初中生:农业气候的变化对农民的收成有重要影响。3. 高中生:学习农业气候对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