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正名
tí mù zhèng míng
  • 拼 音:tí mù zhèng míng
  • 注 音:ㄊㄧˊ ㄇㄨˋ ㄓㄥˋ ㄇㄧㄥ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戏曲用语。 元 明 杂剧和南戏的剧情提要。通常在结尾处用一联或二联对句,概括全剧主要关目,用末句写出此剧的全名,而此句的末三字或四字多为此剧的简称。如 马致远 《汉宫秋》,其结尾对句是“沉黑江 明妃 青塚 恨,破幽梦孤鴈 汉 宫秋”;又 如王子 一《误入桃源》其结尾对句是“ 太白金星 降临凡世, 紫霄玉女 夙有尘缘,青衣童子报知仙境, 刘晨 阮肇 误入 桃源 ”,这两处对句的末句“破幽梦孤鴈 汉 宫秋”、“ 刘晨 阮肇 误入 桃源 ”便是这两个杂剧各自的全称。而《汉宫秋》、《误入桃源》便是其简称。在刊刻剧本时或把它放在剧前,或放在剧后。或称“题目正名”,或省称为“题目”或“正名”。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题目: 张秀才 应举往 长安 , 王贫女 古庙受飢寒;呆小二村□调风月,莽强人大闹 五鸡山 。”

  • 基本含义
    指明确地表达问题、事物的真实性质或名称。
  • 详细解释
    题目正名是一个由“题目”、“正”、“名”三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题目”表示问题或事物的名称,“正”表示明确、准确,“名”表示名称。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要正确、准确地表达问题或事物的真实性质或名称。
  • 使用场景
    题目正名常用于强调要直接说明问题或事物的真相,尤其在辩论、讨论、新闻报道等场景中常被引用。此外,也可以用来提醒人们要客观地看待问题,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 故事起源
    据传,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名叫黄石公的学者。他在写文章时,常常会用题目来引起读者的兴趣,但有时题目与文章内容不一致。因此,他就用“题目正名”这个成语来告诫自己和他人要在题目中直接表达问题的真相。
  • 成语结构
    题目正名的成语结构为“名词+副词+名词”,其中副词为“正”,表示明确、准确。
  • 例句
    1. 在辩论中,我们要善于题目正名,明确问题的关键点。2. 这篇报道没有题目正名,容易引起误解。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题目正名”这个成语与明确、准确的概念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在一个问题的表面之下,有一个明确、准确的名称或真相等待被揭示出来。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与明确表达相关的成语,如“一语中的”、“言之凿凿”等,以丰富对明确表达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我们要题目正名,不要在作业上写错题号。2. 初中生:在班会上,班长要求我们题目正名,直接提出问题,不要拐弯抹角。3. 高中生:老师批改作文时,提醒我们要题目正名,不要离题太远。4. 大学生:在辩论中,我们应该题目正名,明确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要模棱两可。5. 成年人:新闻报道应该题目正名,客观真实地报道事实,不要歪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