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原名世界防务大会,由德国人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在1962年创办。会议一般在每年2月初举行,为期3天,参会者为各国国防委员以及安全领域的专家,有“防务领域的达沃斯论坛”之称。截至2012年2月5日,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已经举行了48届。

    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 - 简介

    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原名世界防务大会,由德国人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在1962年创办,是由非官方机构承办的高规格安全政策论坛,是当今世界最高规格的安全政策论坛。

    在其50年的历史中,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已从最初讨论西方安全战略的欧美论坛逐步发展成为商讨全球综合安全政策的重要平台。在1999年第35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亚太地区的发展与和平成为重要议题之一,中国也首次派代表参加会议。2010年中国外长首次出席这一安全的高级会议。

    除1991年和1997年外,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每年在慕尼黑举行一次。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的举办地点一般是在德国慕尼黑市巴伐利亚庄园酒店。

    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 - 历史

    创办初期,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是西方政治、军事界的一个自由论坛。论坛主办方邀请一些国家的部长、议员、武装部队高级代表和媒体代表参加,重点讨论欧洲与美国关系中的外交和安全政策。这一论坛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各方的支持,影响力逐步扩大,级别也逐步提高。

    随着时代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关注的重点不再仅仅局限于跨大西洋关系,而是更多地关注全球安全问题,其中包括打击恐怖主义、防止核扩散、维护地区稳定等。

    1995年,第32届慕尼黑安全政策大会首次邀请俄罗斯代表与会,并首次提出北约东扩原则。

    1999年,第35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扩大了与会人员的范围,首次向中东欧国家和商界代表开放。在这次会议上,亚太地区的发展与和平成为重要议题之一。中国首次派代表参加会议。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梅兆荣受朱镕基总理的委托在会上发言,阐述了中国在国际安全政策方面的立场。

    在2007年2月举行的第43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公开抨击美国外交政策,称美在全球滥用武力。

    在2009年2月举行的第45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美国副总统拜登描述了新上台的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政策基调,包括称美将“重启”美俄关系。

    2010年2月5日-7日,第46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在德国慕尼黑举办。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首次出席这一全球高规格的安全政策论坛,并在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2011年2月4日-6日,第47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在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举办。

    2012年2月3日,第48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在德国慕尼黑开幕。安全政策会议吸引1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40多位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参加,其中包括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

    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 - 地位

    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是欧洲讨论有关欧美关系最重要的会议之一,带有浓厚的“大西洋色彩”,是观察欧美关系走向的“风向标”。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它逐渐成为全球具有广泛影响的、独立的安全政策论坛,是各国高级防务问题官员及专家就国际重大安全问题阐述立场、交换意见的重要平台。

    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 - 议题

    第46届

    2010年2月5日-7日在慕尼黑举行。来自全球大约50个国家的300多位政府首脑、国防部长、外长和高级安全官员参会。

    议题:关于能源安全和运输通道安全问题;关于气候变化问题;关于核不扩散和核裁军问题;关于北约新战略包括阿富汗问题。

    第47届

    2011年2月4日-6日在慕尼黑举行。来自全球大约350名安全、外交领域的决策者参会。

    就埃及局势及中东和平进程、金融危机对欧洲防务政策的影响、核不扩散、裁军和军备控制、北约在阿富汗的作用和互联网安全等话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第48届

    2012年2月3日-5日在慕尼黑举行。大约350名全球安全、外交决策者及经济界人士参会。

    议题:跨大西洋安全合作机制与亚洲的崛起;金融危机及其对国际安全的影响;欧洲防务改革以及欧盟与跨大西洋联盟的前途。

    会议还讨论了中东局势以及信息与网络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 基本含义
    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是指二战前夕,1938年9月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会议的目的是解决当时欧洲各国之间的争端,特别是纳粹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之间的领土争议。
  • 详细解释
    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是由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四国领导人参与的国际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关于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的归属问题。在会议上,英国和法国同意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纳粹德国,以避免战争爆发。这一决定被视为对纳粹侵略行为的姑息和妥协,被广泛认为是导致二战爆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 使用场景
    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在国际事务中出于利益或政治考量而进行的妥协和姑息行为。也可以用来指代任何不解决根本问题而只是暂时掩盖问题的行为。
  • 故事起源
    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的故事起源于1938年的慕尼黑,当时德国领导人希特勒威胁要对捷克斯洛伐克发动战争,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紧张。最终,四个大国领导人在慕尼黑举行了一次会议,通过妥协的方式解决了争端。
  • 成语结构
    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是一个由地名和相关词汇组成的成语,用来指代类似的妥协和姑息行为。
  • 例句
    1. 这次和解协议只是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无法解决根本问题。2. 他们的妥协只是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对于实际情况没有任何帮助。
  • 记忆技巧
    可以将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与二战前夕的国际妥协事件联系起来,想象四个大国领导人在慕尼黑开会,并通过妥协解决争端的场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对二战爆发的影响,以及国际事务中的其他重要妥协事件。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上的老师总是在学生之间做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从来不解决问题。2. 初中生:政府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做法就像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一样,只是暂时掩盖了问题。3. 高中生:历史课上学到了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的故事,深刻体会到了妥协的危险性。4. 大学生:在国际关系课上,我们讨论了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对二战爆发的影响,引发了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