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保墓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洪保墓 - 简介

    南京市博物馆考古发掘了明代太监洪保墓,虽然古墓遭到盗劫,但里面发现了非常完整的墓志,上面刻满了铭文。和其他墓志不同的是,除了介绍自己的一生外,还介绍到了郑和下西洋。

    南京市博物馆的专家介绍说,这方神秘的“大明都知监太监洪公寿藏铭”除了标题性的“寿藏铭”等17个大字是篆书外,里面的志文全部是竖刻阴文楷书。一共25行,741字。

    南京市博物馆研究员王志高说,这个“寿藏铭”其实是洪保生前就刻好的,当时,洪保65岁,他似乎已经参透了人生,在“铭文”中慷慨“人生在世,如驹过隙,与其生后之有为,孰若生前只早计也”。

    洪保墓 - 考古发现

    郑和可能是九下西洋

    “洪保是云南大理人,13岁进宫成太监。他29岁开始跟随朱棣,是推翻建文帝的功臣之一。也正如此,朱棣派他参与下西洋的领导工作。”王志高说,通过反复阅读铭文,还有翻阅史料,他发现,郑和下西洋应该不是只有七次。

    寿藏铭石刻拓片

    铭文中说,“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也就是朱棣上台第一年,洪保就作为一次下西洋船队的副使,统领船队下过西洋。“这次下西洋的‘一把手’是谁?”铭文里面没有明说,但清乾隆年间的《敕封天后志》等史料中则称,“永乐元年,差太监郑和等往暹罗国(今天的泰国)”。也就是说1403年,郑和实施过一次前往泰国的航海,但并没有被列入“七次下西洋”之中。再加上有学者查到的郑和曾于1424年,率船队去过一次旧港(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一带),那么,郑和其实不是七下西洋,而是九下西洋。“铭文和史料记载都对应上了,推翻了原来流传的郑和是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下西洋的说法,把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提早了两年。”

    郑和1433年辞世后,洪保还在延续下西洋活动。1441年7月到1442年,已年过七旬的洪保率使团最后一次出使西洋。

    主船排水量2500多吨

    经过研读,王志高发现,铭文中提到了洪保等率领船队的头儿们,乘坐的宝船叫“大福号”,这是郑和船队中的大型船只,比现在流传的宝船载重量大5倍。“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赍捧诏敕使西洋各番国、抚谕远人。”短短几句话,但透露非常重要的信息,不仅有船号的记录,还有船的载重量。王志高说,洪保作为郑和船队的二把手,应该乘坐的就是郑和宝船了。而这艘宝船叫“大福号”,能容下“五千料”。料在是古代一种容量单位,1料相当于1石。之前,宝船记载最多的是它“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也就是长138米,宽56米。还有专家研究认为,郑和船队中的海船是两千料。不过,这次铭文对大家印象中的“宝船”是一种颠覆,它不是两千料,而是五千料!料越多,载重量、排水量越大,二千料,相当于现在排水量1000吨;五千料,则是排水量为2500多吨的巨无霸。“不得不说,这在古代是一个造船神话。”

  • 基本含义
    洪保墓是一个古代的成语,意为墓地宽广,葬有许多人。
  • 详细解释
    洪保墓源自《史记·洪范》中的一段故事。据说,洪范是上古时期的一位贤人,他在世时对人民非常慈悲,死后葬于一座宽广的墓地。洪保墓因此成为了一个象征墓地宽广,葬有许多人的成语。
  • 使用场景
    洪保墓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某个地方或事物规模庞大,容纳了很多人或物品的情况。也可用于形容某个人或组织的影响力广泛。
  • 故事起源
    洪保墓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史记》一书,该书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的《洪范》一篇记载了洪范的故事,洪保墓就是从这个故事中衍生出来的。
  • 成语结构
    洪保墓是一个四字成语,由“洪”、“保”、“墓”三个字组成。
  • 例句
    1. 这座城市的人口增长迅速,已经成为了一个洪保墓。2. 这个组织的影响力非常广泛,可以说是一个洪保墓。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洪保墓与宽广的墓地、容纳众多人物的场景联系起来,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史记》中的洪范故事,以及其他有关墓地和葬礼的文化和传统。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那座公园里有很多纪念碑,就像一个洪保墓一样。2. 初中生:这个博物馆展示了很多历史文物,可以说是一个洪保墓。3. 高中生:这个公司的员工数量已经超过一万人,可以说是一个洪保墓。4. 大学生:这个论坛的参与人数非常多,可以说是一个洪保墓。5. 成人:这个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数亿人,可以说是一个洪保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