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供蔬菜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自供蔬菜 - 概述

    一些单位在城郊租上大小不等的土地,形成自供或特供食品基地,基于食品安全隐忧的这种“自供”运动从个别市民渐渐蔓延开来,甚至不乏机关单位集体参与其中,与现在提倡的规模化、产业化农业相悖,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价值取向能否挽救餐桌上的信任危机。

    产生背景

    2010年以来三聚氰胺牛奶重现、地沟油、镉大米、海南毒蔬菜等种种食品安全问题相继爆光。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提到食品安全问题时也连称惭愧,食品安全关键是食品源头的问题。

    一股餐桌上的自救运动开始兴起,出于对食品安全现状的忧虑,部分省级机关单位、大型国企、民营企业、上市公司、金融机构或个人自发组织在城郊租上大小不等的土地,形成自供或特供食品基地。

    西部地区一些政府机关在农村租了几十亩地,雇农民种植,不施化肥农药,种养绿色食品直供单位,在广东一些省直单位的饭堂,已和对口帮扶的贫困村形成供销关系,既可以解决贫困村农产品的销路问题,也可以通过在扶贫过程中指导农民绿色生产,保证农产品无公害对口供应。

    包田供菜的做法在一些高档的素食馆也开始采用,某公司在郊区租种的菜地,用的是自己公司采购的种子和化肥,以确保非转基因和较少的工业污染,除了供应员工食堂外,吃不完的菜,员工还可以购买回家,农田菜地通过出租给公司,策划成供市民农家乐的种菜收菜庄园。

    专家观点

    1、自供蔬菜未具普遍推广性,制度规范是长远之策,相对而言这些自供蔬菜眼见为实,而市场上或流动菜贩的菜源复杂。自供蔬菜源头更为确定,消费者还可以随时检查,或者指定其种植用料,从这点上看,比一般蔬菜更安全。

    2、从推广的角度看没有可能让所有人都认租一片农田供应蔬菜,这只能是有一定经济条件的部分市民所为。从切实可行的方法来看,还是从田头、流通、销售3个环节加强监管。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农超对接”,建立菜源追溯制度,减少流通环节的影响。

    3、中国在农药残留检测上主要在市场终端,且局限在杯水车薪的抽检,但在种植环节直接干预太少,一些自诩有机蔬菜的种植基地尽管不施用化肥、农药,但受周边农田的地下水渗透影响,自己现场检测后发现农残同样超标。

    4、自供并不能消除一些化学污染。比如按传统的耕种方式,以动物粪便来给蔬菜施肥,很有可能粪便中带有一些比化肥更复杂的成分,如传染病源,如重金属、抗生素等。

    5、从经济学角度来解读自供这一现象背离了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甚至有“特权”思想作祟之嫌,食品安全应该是全民共享的平等权利,制度化的规范并监管有力才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长远之策,而这个规范,应该涵盖食品安全的各行业和整个产业链。

  • 基本含义
    指自己提供食物,不依赖他人。
  • 详细解释
    自供蔬菜的意思是指自己种植蔬菜,自给自足,不依赖他人的帮助。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自己能够独立自立,不依赖别人的支持。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能够自己独立生活,不依赖他人的帮助。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经济独立能力强,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生活能力强,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 故事起源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农耕社会。在古代,种植蔬菜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供蔬菜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一个人能够自己独立生活,不依赖他人的帮助,就像自己种植蔬菜一样,自给自足。
  • 成语结构
    自供蔬菜是一个四个字的成语,由动词“自供”和名词“蔬菜”组成。
  • 例句
    1. 他从小就懂得自供蔬菜,经济独立能力很强。2. 她是一个很独立的女孩,自供蔬菜,不依赖别人的帮助。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种植蔬菜的场景,将自己独立自足的形象与自供蔬菜这个成语联系起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自供蔬菜相关的成语或词语,例如“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等,加深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种蔬菜,这样我就可以自供蔬菜,不用去买了。2. 初中生:他从小就懂得自供蔬菜,经济独立能力很强。3. 高中生:她是一个很独立的女孩,自供蔬菜,不依赖别人的帮助。4.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我学会了自供蔬菜,不再依赖家里的经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