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漂白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蘑菇漂白 - 概述

    蘑菇漂白,一些不法商贩为了卖相好看、延长保质期,使用荧光增白剂来浸泡食用菌的行为,荧光增白剂对鲜蘑菇进行加工处理, 荧光增白剂是一类精细化工产品,严禁在食品加工中使用。它被人体吸收后,会影响神经系统,大大削弱人体免疫力,加重肝脏负担,同时还可导致细胞畸变。过量接触,会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

    蘑菇漂白 - 市场调查

    1、北京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级学生张皓,对市场上的鲜蘑菇调查发现,市场上的鲜蘑菇超九成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北京市工商局相关人士称,张皓的实验及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

    2、张皓是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科学探究班”的学员,“鲜蘑菇是否被荧光增白剂污染”的实验,是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微生物实验室做的,并由校外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高瑞芳博士指导,实验使用的方法是“暗室中紫外线条件照射观察荧光”。

    3、张皓从不同的零售和批发市场,选择了不同产地的十六种消费者常吃的食用菌样品,其中包括口蘑、金针菇、白灵菇、平菇、香菇、草菇、花菇、双孢菇、木耳等,样品中还有两份标注“有机”的,以及两份干蘑菇。

    蘑菇漂白 - 调查结果

    1、经过调查后出具了一份调查研究报告,该报告称,暗室实验检测结果表明,除一份“有机金针菇”样品和两份干蘑菇没有检出荧光增白剂外,其他所有样品都检出含有荧光增白剂,荧光增白剂主要残留在菌伞边缘和菌柄根部。

    2、报告证明93%的鲜蘑菇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了,而干蘑菇样品中没有水分,保质期长,不需要用荧光增白剂保鲜,所以,荧光增白剂残留量几乎为零。

    蘑菇漂白 - 各方观点

    1、北京市工商局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张皓的实验及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

    2、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高瑞芳博士表示,该调查可信度100%,高瑞芳博士称不光是蘑菇,他们还对木耳进行了调查,发现木耳也使用增白剂浸泡过。

    3、荧光增白剂是一类精细化工产品,严禁在食品加工中使用。它被人体吸收后,会影响神经系统,大大削弱人体免疫力,加重肝脏负担,同时还可导致细胞畸变。过量接触,会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

    蘑菇漂白 - 建议措施

    1、买蘑菇要“看、摸、闻”,购买时首先看颜色:含荧光增白剂的食用菌,表面白亮,有水洗的感觉,在阳光下可产生紫色荧光,损伤部位颜色变化不明显,不含荧光增白剂的,菇面白色或稍微带黄,损伤处颜色深黄。

    2、摸蘑菇表面:含有荧光增白剂的,表面滑爽、手感好,有湿润感;不含荧光增白剂的菇面发涩,表面沾有泥巴,摸上去比较粗糙、干燥。闻气味:购买时要选择没有发酸发臭的蘑菇。

    蘑菇漂白 - 信息公开

    1,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研究中心就“鲜蘑被漂白事件”,向北京市工商局申请公开政府信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何兵表示,已经将申请快递到市工商局办公室,“希望市工商局能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给予回复。”

    2,申请人认为,鲜蘑菇是否被漂白,涉及北京市两千万人的食品安全,属于应当告知社会的重要政府信息。北京市工商局应依法公开相应政府信息,解除社会对于该食品安全的忧虑。何兵认为,食物是市民最为关心的事情,这在百姓看来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但北京市工商局在得知此事后,即没主动找该学生进行核实调查,也没有在市场上封存样品进行调查,“这种行动和态度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3,据何兵介绍,该中心此前也对几家部委单位发过“信息公开”函,但对北京市政府部门,这还是第一次,“现在很多政府部门信息不公开,我们希望自己的行动能推动政府部门做个‘透明政府’。”

    蘑菇漂白 - 法学教授叫板工商局

    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研究中心主任何兵教授发博文称,针对“蘑菇漂白”事件,他组织学生在北京市(含郊区县)采集22组蘑菇样品,通过自购的紫外分析仪检测,发现3组样品存在明显的荧光斑点。何兵表示,准备起诉一家民营检测机构及北京市工商局。对此,有学者认为,蘑菇普遍存在一定荧光物质,理论上仅紫外线照射不足以判定是否遭荧光增白剂漂白,但不排除确曾被漂白。也有食用菌学者认为,禁止水洗口蘑进入市场,不失为好办法。

    教授自购仪器测荧光

    据何兵称,他曾将在市场上采集的蘑菇样品送往多个检测机构,但均遭到拒绝或以某种理由推脱。一家检测机构原本已接受其检测样本,但最终告知其,限于某种原因,检测不能进行。2010年12月17日,分别从市区及郊区县多个超市采集的22组蘑菇被放置于紫外灯下检测,其中包括口蘑、平菇等7种蘑菇。何兵说,他们从相关部门拿到于2006年农业部颁发的《食用菌中荧光物质的检测》标准。“国家不检测,我们自己动手。”据一名参与检测的研一学生说,按照上述检测标准的具体步骤,在避光条件下,其中3组蘑菇在紫外灯下显现出蓝紫色光斑。“北京市两千多万市民的食品安全,根本没有保障。”何兵在博客中称,作为事件的后续,他已经让学生草拟好诉状,准备状告北京市工商局和一家检测机构。“一个是行政诉讼,一个是民事诉讼。”何兵博文中称,北京市场两千万市民的食品安全,不能仅仅靠工商局自己检测。必须设立制度,动员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政府应当在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设立检测机构,免费让消费者送检。此外,要鼓励社会资金设立检测机构,用市场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修订规则,加大对不安全食品的赔偿和处罚力度等。

  • 基本含义
    指事物受到不正当手段的虚假包装或修饰,使其表面看起来更好,更美好,但实质上并没有改变。
  • 详细解释
    成语“蘑菇漂白”源于一种常见的手法,即将蘑菇浸泡在含有漂白剂的水中,使其变白,看起来更加新鲜和美观。这个成语借用了这一现象来比喻通过虚假的包装或修饰,使事物表面看起来更好,但实质上并没有改变。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批评和讽刺某些人或事物通过虚假手段掩盖真相,欺骗他人。它可以用来描述商业广告中夸大产品功能的行为,政治宣传中虚假夸大成就的行为,以及个人生活中通过虚假表现来掩盖真实情况的行为。
  • 故事起源
    据说,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一部小说《红楼梦》中。故事中,贾母为了让宝玉忘记他的表妹黛玉,将她与宝玉的关系漂白,使宝玉误以为两人并无深厚感情。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流传开来,用来形容类似的情况。
  • 成语结构
    蘑菇漂白是一个动宾短语,由“蘑菇”和“漂白”两个词组成。其中,“蘑菇”表示事物的本来面貌,“漂白”表示虚假的包装或修饰。
  • 例句
    1. 这个广告夸大了产品的功效,完全是在蘑菇漂白。2. 这位政治家的演讲总是充满了蘑菇漂白的言辞,让人难以相信他的承诺。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成语与蘑菇浸泡在漂白剂中的情景联系起来,形象地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可以想象蘑菇在漂白剂中慢慢变白,但实质上并没有改变,从而引申出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成语的使用场景和相关的文化背景,以及其他类似的成语,如“画蛇添足”、“掩耳盗铃”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个游戏的广告说可以变得更聪明,但我觉得这只是蘑菇漂白。2. 初中生:他的作文里用了很多华丽的词汇,但我觉得是在蘑菇漂白,没有真正的观点。3. 高中生:这个政治家的承诺听起来很动听,但我觉得是在蘑菇漂白,没有实际行动。4. 大学生:这个商家的宣传广告夸大了产品的效果,明显是在蘑菇漂白,欺骗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