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
shī tú
  • 拼 音:shī tú
  • 注 音:ㄕㄧ ㄊㄨ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师徒 shītú
    (1) [master and apprentice; teacher and student]∶师傅和徒弟;师生
    师徒之谊
    (2) [soldier]∶兵士
    率彼师徒,捣其窟穴

  • 英文翻译

    1.master and apprentice; teacher and pupil

  • 详细解释

    (1).士卒。亦借指军队。《左传·成公二年》:“畏君之震,师徒挠败。” 唐 张九龄 《敕平卢诸将士书》:“近日 安禄山 无谋,率尔轻敌,驰突不顾,遂损师徒。” 清 钱谦益 《直隶河间通判刘濡恩授承德郎》:“率彼师徒,捣其窟穴,此劳人报国之秋,而志士立功之会也。”
    (2).犹师生。指师父和徒弟。《韩非子·诡使》:“私学成群,谓之师徒。”《百喻经·蛇头尾共争在前喻》:“师徒弟子亦復如是。言师耆老,每恒在前;我诸年少,应为导首。”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七:“他的五亲六眷,家理师徒,磕头拜把子的,布满全屯。”

  • 基本含义
    师父和徒弟之间的师徒关系,表示师父传授知识,徒弟虚心学习。
  • 详细解释
    师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师父是教导和引导徒弟的人,徒弟则是虚心学习和跟随师父的人。师徒关系强调师父的教诲和徒弟的学习态度,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师道尊重和传统文化的重视。
  • 使用场景
    师徒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师生关系、学习关系或传帮带的情景,可以用来赞美师父的教诲和徒弟的虚心学习态度。
  • 故事起源
    师徒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在古代,师父是孔子时代儒家学派中非常重要的存在,他们以道德教育和知识传授为己任,徒弟则是虚心学习和跟随师父的人。师徒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崇高和神圣的关系。
  • 成语结构
    师徒这个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师”指的是师父,表示教导和引导;“徒”指的是徒弟,表示虚心学习和跟随。
  • 例句
    1. 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师徒关系。2. 师徒之间相互尊重,共同进步。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师父在教导一个虚心学习的徒弟,师父手持教鞭,徒弟虚心听讲。
  •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师道文化和师徒关系的知识。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如《孟子》和《论语》,来深入了解师徒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观。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和我的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师徒关系。2. 初中生:师徒之间相互尊重,共同进步。3. 高中生:师徒关系是一种神圣的传统文化。希望以上学习指南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