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物
xiàng wù
  • 拼 音:xiàng wù
  • 注 音:ㄒㄧㄤˋ ㄨ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谓取法于物象;描摹物象。《左传·宣公三年》:“昔 夏 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姦。” 杜预 注:“象所图物,著之於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荀况 学宗,而象物名赋,文质相称,固巨儒之情也。” 唐 韩愈 《谢自然诗》:“余闻古 夏后 ,象物知神姦。”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之五:“今夫文章者……有象物之体,有抒情之体。”
    (2).指画有各类不同物象的旗帜。《左传·宣公十二年》:“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 杜预 注:“物,犹类也。” 孔颖达 疏:“类,谓旌旗画物类也。百官尊卑不同,所建各有其物,象其所建之物而行动。”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国容眡令而动,军政象物而具。”
    (3).指麟、凤、龟、龙四灵。《周礼·春官·大司乐》:“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 郑玄 注:“象物,有象在天,所谓四灵者。天地之神,四灵之知,非德至和则不至。《礼运》曰:‘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谓道辅仁,司化莫晣;象物方臻,眡祲告沴。”

  • 基本含义
    指事物相似或相仿的特征或形态。
  • 详细解释
    象物是一个比喻性的词语,用来形容事物之间的相似或相仿。它可以用来描述外貌、形态、特征或行为相似的事物。
  • 使用场景
    象物常常用于修辞手法中,可以用来增强描述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在写作、演讲和表达中,使用象物可以使语言更加具体、生动,让读者或听众更容易理解。
  • 故事起源
    象物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一书中。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故有所用,惟所用犹有所不用;有所不用,惟所不用犹有所用。”庄子用象物来形容事物的多样性和相互关联性。
  • 成语结构
    象物是一个由两个单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象”是指事物相似的特征,“物”是指事物本身。
  • 例句
    1. 这个人的笑容如春风般温暖,真是善良的象物。2. 他的字写得非常漂亮,每一个笔画都像一个小象物。3. 这幅画的色彩鲜艳,栩栩如生,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个小象物。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象物这个词语。想象一下,当你看到一只大象和一件物品时,它们之间有很多相似的特征或形态,这就是象物的意思。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象物相关的成语,例如“如出一辙”、“相形见绌”等,以丰富你的词汇量和修辞手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家养了一只猫,它的毛色和老虎很像,真是一个小象物。2. 初中生:这幅画的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每一个细节都像真的一样,真是一个艺术的象物。3. 高中生:这位演员的表演非常出色,他把角色的情感表达得非常到位,每一个动作都像一个小象物。以上是关于“象物”的学习指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