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蛇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眼镜蛇是眼镜蛇属或眼镜蛇科中的一些蛇类的总称。眼镜蛇名字的由来应该是近代十七八世纪以后眼镜出现后附会而成,最后成为了正式名称。因其颈部扩张时,背部会呈现一对美丽的黑白斑,看似眼镜状花纹,故名眼镜蛇。

    在正式命名前是没有统一名称的,中国历史上对蛇类大多都没有专门名称,民间对眼镜蛇(当然是不同种类的眼镜蛇)曾有很多叫法,如:山万蛇、大扁颈蛇、扁颈蛇、吹风蛇、过山标、过山风、过山风波、饭铲头、饭匙倩(当其兴奋或发怒时,头会昂起且颈部扩张呈扁平状,状似饭匙)、五毒蛇、蝙蝠蛇、 胀颈蛇、膨颈蛇、大膨颈、扇头风、大扁头风等。

    简介

    多数种类的颈部肋骨可扩张形成兜帽状。尽管这种兜帽是眼镜蛇的特征,但并非所有种类皆密切相关。眼镜蛇分布于从非洲南部经亚洲南部至东南亚岛屿的区域。在其分布范围内,耍蛇人喜爱使用不同种的蛇,耍蛇人会吓唬蛇,使之采取身体前部抬离地面的防卫姿势。蛇对耍蛇人的动作做出摇摆的反应,亦有可能是对耍蛇人的音乐做出反应;耍蛇人知道如何躲避蛇较慢的攻击动作,而且可能已将蛇的毒牙拔除。

    毒牙短,位于口腔前部,有一道附于其上的沟能分泌毒液。眼镜蛇的毒液通常含神经毒,能破坏被掠食者的神经系统。眼镜蛇主要以小型脊椎动物和其他蛇类为食。

    眼镜蛇依靠神经性毒液杀死猎物。神经性毒液可阻断神经肌肉传导,因而出现肌肉麻痹而致命。

    眼镜蛇(尤其是较大型种类)的噬咬可以致命,取决于注入毒液量的多少,毒液中的神经毒素会影响呼吸;尽管抗蛇毒血清是有效的,但也必须在被咬伤后尽快注射。在南亚和东南亚,每年发生数千起相关的死亡案例。

    眼镜蛇的天敌包括灰獴和一些猛禽:獴速度取胜直接嚼食眼镜蛇头部,但是在搏斗过程中眼镜蛇也会咬到獴,獴因此昏厥数小时后能自体排毒无事醒来,但少部份也会被眼镜蛇吞噬。

  • 详细解释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沙漠地区,东南亚岛屿。中国南方云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北方亦偶尔可见,尤其以湖南永州的量多。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北京动物园19年首次饲养展出眼镜蛇,1970年繁殖成功。外形特征眼镜蛇最明显的特征是其颈部皮褶。该部位可以向外膨起用以威吓对手。眼镜蛇被激怒时,会将身体前段竖起,颈部两侧膨胀,此时背部的眼镜圈纹愈加明显,同时发出"呼呼"声,借以恐吓敌人。事实上很多蛇都可以或多或少的膨起颈部,而眼镜蛇只是更为典型而已。眼镜蛇的颜色多样,从黑色或深棕色到浅黄白色。与无毒蛇不同,毒蛇的尖牙不能折叠,因而相对较小。多数眼镜蛇体形很大,可达1.2-2.5米长眼镜蛇毒液为高危性神经毒液。毒性眼镜蛇(尤其是较大型种类)的噬咬可以致命,取决于注入毒液量的多少,毒液中的神经毒素会影响呼吸,需要立即进行专业处理。尽管抗蛇毒血清是有效的,但也必须在被咬伤后尽快注射。在南亚和东南亚,每年发生数千起相关的死亡案例。
  • 基本含义
    指虚伪的人,形容表面上装得很好看,实际上却很危险。
  • 详细解释
    眼镜蛇是一种毒蛇,它的外表很吓人,但只有在受到威胁时才会攻击人。成语“眼镜蛇”借用了这个动物的特点,用来比喻表面上看起来很好,实际上却很危险的人。
  •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那些看似友善、和善的人,实际上却心机深沉,具有欺骗性的人。可以用于描述人际关系中的虚伪现象。
  • 故事起源
    成语“眼镜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故事中,一只眼镜蛇装扮成一只无毒的蛇,欺骗了其他动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被表面的外貌所迷惑,要警惕那些虚伪的人。
  • 成语结构
    形容词+名词
  • 例句
    1. 他虽然看起来很和善,但我觉得他是个眼镜蛇。2. 别被他的笑容所迷惑,他是个眼镜蛇。
  • 记忆技巧
    可以将“眼镜蛇”这个词与形容虚伪的人的特点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戴着眼镜,看起来很文静,但实际上却是一条蛇,具有欺骗性。
  • 延伸学习
    1. 了解眼镜蛇的生态特点和习性。2. 学习其他与虚伪相关的成语,如“笑里藏刀”、“口蜜腹剑”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班上有个同学看起来很好,但是我觉得他是个眼镜蛇。2. 初中生:班里有个女生笑得很甜美,但是我觉得她是个眼镜蛇。3. 高中生:他虽然表现得很友好,但我觉得他是个眼镜蛇。4. 大学生:社交圈里总有一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和善,但实际上是眼镜蛇。5. 成年人:在职场上,要小心那些看似友善的同事,他们可能是眼镜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