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可替否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详细解释
  • 词语解释
    xiàn kě tì fǒu ㄒㄧㄢˋ ㄎㄜˇ ㄊㄧˋ ㄈㄡˇ

    献可替否(獻可替否) 

    进献可行者,废去不可行者。谓对君主进谏,劝善规过。亦泛指议论国事兴革。语出《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后汉书·胡广传》:“君以兼览博照为德,臣以献可替否为忠。” 前蜀 贯休 《行路难》诗:“或偶因片言隻字登第光二亲,又不能献可替否航要津。”《明史·刘宗周传》:“今日当……以庶政归部、院,以献可替否予言官。”亦省作“ 献替 ”、“ 献可 ”。 汉 蔡邕 《幽冀二州刺史久缺疏》:“官以议为名,职以身为贵,智浅谋漏,无所献替。” 晋 陆云 《言事者启使复校诸官财用启》:“臣备位大臣,职在献可,苟有管见,敢不尽规。” 孙中山 《建国方略·民权初步》:“报告当用简单明白之言辞,有时须陈己见者,则统结以献替之语。”

  • 基本含义
    表示某种事物或行为是否可以替代或被接受,用以询问对方的意见或看法。
  • 详细解释
    献可替否是一个由三个词组成的成语,分别是“献”、“可”和“替否”。其中,“献”表示主动将某物奉献给他人;“可”表示是否可以;“替否”表示替代与否。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询问对方是否愿意接受或替代某种事物或行为。
  • 使用场景
    献可替否常用于正式场合或需要征询对方意见的情况下,用以询问对方是否愿意接受或替代某种提议、安排或行动。例如,可以用于商务谈判、交流会议、政治决策等场合。
  • 故事起源
    关于献可替否的故事起源并没有具体的记载。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化中,可能是由于古代礼仪和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所衍生出来的。
  • 成语结构
    献可替否由三个汉字组成,其中“献”为动词,表示主动将某物奉献给他人;“可”为副词,表示是否可以;“替否”为名词短语,表示替代与否。
  • 例句
    1. 请问您对于我们的提议献可替否?2. 我们需要征求大家的意见,关于这个计划献可替否?3. 这个方案是否能得到大家的献可替否,将决定我们的下一步行动。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献可替否这个成语。例如,可以将“献”联想为将某物奉献给他人,将“可”联想为是否可以,将“替否”联想为替代与否。
  • 延伸学习
    1. 深入学习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了解更多关于献可替否的使用场景和意义。2. 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进可替否”、“行可替否”等,加深对于献可替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我可以把我的玩具献给小明吗?献可替否?2. 初中生:请问大家对于学校午餐的改革方案献可替否?3. 高中生:我们需要征求同学们对于学生会换届选举的意见,关于候选人的提名献可替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