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虏
suǒ lǔ
  • 拼 音:suǒ lǔ
  • 注 音:ㄙㄨㄛˇ ㄌㄨ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南北朝 时 南朝 对 北朝 的蔑称。索指发辫,古代北方民族多有发辫,故称。《宋书》有《索虏传》。后亦用以称其他少数民族。 唐 刘知几 《史通·断限》:“自五胡称制,四海殊宅。 江左 既承正朔,斥彼 魏胡 。故 氐 羌 有録,索虏成传。”《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二年论》:“ 宋 魏 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 胡三省 注:“索虏者,以北人辫髮,谓之索头也。” 宋 陆游 《闻虏乱有感》诗:“近闻索虏自相残,秋风抚剑泪汍澜。” 章炳麟 《箴新党论》:“索虏入 关 以后,党人已絶,而臭味所遗,百年未艾。”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越铎>出世辞》:“ 越 人于是得三大自由,以更生于 越 ,索虏则负无量罪恶,以底于亡。”参见“ 索头 ”。

  • 基本含义
    指寻找、搜寻并捕获敌人或犯罪嫌疑人。
  • 详细解释
    索虏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索的意思是寻找、搜寻,虏的意思是敌人、俘虏。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追捕敌人或犯罪嫌疑人的行为。
  • 使用场景
    索虏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警察或军队追捕犯罪嫌疑人或敌人的行为,也可以用来比喻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
  • 故事起源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了一个关于索虏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被楚国追杀,他的家臣乌骓带着重耳的遗骨逃亡。乌骓被楚国追兵追得无处可逃,他决定把重耳的遗骨藏在自己的腋下,装作俘虏的样子。楚国追兵见到乌骓后,以为他是晋国的俘虏,没有察觉到他身上的重耳遗骨。乌骓成功躲过了追兵,最终帮助重耳成功复国。从此以后,人们用“索虏”来形容寻找和捕获敌人的行为。
  • 成语结构
    主要由动词“索”和名词“虏”组成。
  • 例句
    1. 警察正在全力以赴索虏逃犯。2. 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索虏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 记忆技巧
    可以将“索虏”与“搜捕”的发音相近,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同时,可以想象一个警察正在追捕犯罪嫌疑人的场景,帮助记忆成语的意义。
  • 延伸学习
    可以学习更多与追捕、搜寻相关的成语,如“悬梁刺股”、“捉贼捉脏”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警察叔叔正在索虏小偷。2. 初中生:我们要索虏那个偷走我们的自行车的人。3. 高中生:通过网络追踪,警方成功索虏了一名网络诈骗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