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羹太守
mái gēng tài shǒu
  • 拼 音:mái gēng tài shǒu
  • 注 音:ㄇㄞˊ ㄍㄥ ㄊㄞˋ ㄕㄡ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明 人对 洪武 末 宁波 知府 王琎 的称号。《明史·王琎传》:“﹝ 王璡 ﹞自奉俭约,一日饌用鱼羹, 璡 谓其妻曰:‘若不忆吾啖草根时耶?’命撤而埋之,人号‘埋羹太守’。”

  • 基本含义
    指有心为人做好事,但却被人误解或抵制。
  • 详细解释
    埋羹太守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故事。相传,一位聪明能干的太守在担任官职期间,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经常自掏腰包为民众做善事。然而,他的善举却被一些人误解为图谋私利,甚至遭到了他人的抵制和诽谤。因此,埋羹太守成为了指被误解或抵制的善心行为的代名词。
  • 使用场景
    埋羹太守常常用于形容那些本意为帮助他人而被他人误解或反对的情况。例如,当你尽力帮助他人,但却被人怀疑你的动机时,可以使用这个成语。
  • 故事起源
    关于埋羹太守的故事,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故事中的太守为了帮助民众,不惜自掏腰包,但却被人诬陷为贪污受贿,最终导致了他的下台和被判刑。这个故事通过太守的遭遇,揭示了人们对善行的误解和冤枉。
  • 成语结构
    埋羹太守的结构是“动词+名词+名词”。
  • 例句
    1. 他一心想帮助别人,却被人误解为图谋私利的埋羹太守。2. 那位慷慨解囊的企业家被媒体攻击,成了埋羹太守。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埋羹太守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太守在埋好的羹里面偷偷放入了好吃的食物,本意是想帮助别人,但却被人误解为图谋私利。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善行相关的成语和故事,如“慷慨解囊”、“行善积德”等,了解更多关于善行和误解的文化内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每天帮助同学做作业,但被同学们误解成埋羹太守。2. 初中生:她捐助了很多贫困学生,却被一些人嘲笑为埋羹太守。3. 高中生:他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但却被一些人质疑他的动机,说他是埋羹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