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柱
jiāo zhù
  • 拼 音:jiāo zhù
  • 注 音:ㄐㄧㄠ ㄓㄨ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胶住瑟上的弦柱,以致不能调节音的高低。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三国 魏 邯郸淳 《笑林》:“ 齐 人就 赵 人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 唐 李绅 《拜三川守》诗:“改张琴瑟移胶柱,止息笙篁辨鲁鱼。” 明 张居正 《答蓟镇巡抚刘百川书》:“ 蓟 永 事势,与他镇不同,若俟贼已见形,而后调兵支粮,则无及矣。事有权宜,不宜胶柱,惟公裁之。”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輟耕投笔日,胶柱刻舟嗤。”参见“ 胶柱鼓瑟 ”。

  • 基本含义
    指支撑、维持整个事物运转的重要角色或关键人物。
  • 详细解释
    胶柱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原文为“胶柱之志”。胶柱本意为胶接的柱子,用来支撑建筑物。引申为支撑整个事物的关键人物或重要角色,一旦失去,整个事物就会崩塌。
  •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在某个团体或组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人,没有他/她,整个团体或组织将无法正常运转。
  • 故事起源
    相传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胶柱的宰相,他是齐国政治的重要支撑。胶柱因其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才能,使得齐国在他的领导下繁荣昌盛。有一天,胶柱去世了,齐国政治陷入混乱,无法维持原有的稳定和发展。因此,人们将胶柱的名字用来形容在某个团体或组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人。
  • 成语结构
    主语 + 胶柱
  • 例句
    1. 他是我们团队的胶柱,没有他的支持,我们无法取得如此好的成绩。2. 这个公司的老板是整个企业的胶柱,没有他的领导,公司将无法正常运作。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胶柱”形象化,想象成一根扎根于地的柱子,支撑着整个建筑物的稳定。在记忆时,可以通过与实际生活中的柱子进行关联,加深记忆。
  •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与胶柱相关的成语,如“胶柱鼓瑟”、“胶柱鼓瑟调无味”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妈妈是我们家的胶柱,她照顾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过得很幸福。2. 初中生:班级的班长是我们班的胶柱,没有他的组织和带领,我们的班集体就会乱成一团。3. 高中生:老师是学校的胶柱,没有他们的教导和引领,我们无法取得好的学习成绩。4. 大学生:学校的校长是整个学校的胶柱,没有他的领导和管理,学校无法正常运转。希望以上学习指南对你有所帮助!